第十二章 在希望的田野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湘信有鬼最新章节!
如今我仍然对当初老人们说的故事记忆犹新,这架历史悠久的老对坑是有故事的。
对于一架乡里人用来日常用度的工具,在我幼时被人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可以选择不相信关于它的传说,或者说和它没有一点直接的关系。
但是它的传说就在那里,不管怎么样深埋在我心里,直到许多年以后还一样。甚至有的时候都已经想不起它,可是只要回到那片土地,依然会感觉它就在那里。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情怀,但是每当我静下来,只要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心头总会涌现它来。
不管在我心里头埋藏了多少的记忆,甚至还有许多比它更值得回忆的。但是都不如它那么平淡,我感觉它曾神秘了我的童年。
当然,在我懂事起,知道这架是叫老对坑,它前期的故事还是平淡美好。因为当初作为大院新建时配套的用具,它每天被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磨米机、碾米机的时代,它简直就是农家乡里的宝物。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它最多也就是这一家大院里的用具而已。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它每天静静的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当然也许会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因为就我所能见到的,在我们村里因为有了柴油发电机,所以已经开始有柴油碾米机了。
但是因为这晚的这件事情,老人们再次的说到了它,那么它再次名声在外,那段时间里对于村里人来说,它便已经是主角了。
老人们平常说的话,有一些我感觉很有道理,因为很多话都是他们人生的积累。在老对坑这件怪异的事情上,老人们只说了几句话。
他们认为做什么事都是有因果的,这点我却是深深的赞同。
那时候我还不尽明白,这些话的真正意义,但是已经隐隐感觉不简单了。后来随着我慢慢的了解,才知道这是老对坑的故事,大家把它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管是这死物还是工具,都和大院里的人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老对坑的传说,具体是涉及到哪一年,老人们都已经记不清了。当年参与那件事的老人,要么已经慢慢逝去,要么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的时间了。
但是还知道那件事的老人,他们都清楚的记得,那应该是解放前最困难的那几年发生的。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饿肚子,许多人逃荒出去要饭,希望走出去能够活下来。
当时鬼子肆掠了几乎整个国家,受苦最深的自然还是老百姓。有些家里人口多的,完全已经无法生存下去。正好国难当头国家号召百姓入伍,于是许多家庭便让孩子去部队。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等在家里也是饿死,不如去到部队也许混口饭吃。不管是正规的国军,还是当时占山为王的共军,只要去了有口饭吃,他们做什么都愿意。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虽然当时没有波及到大的战火,但是据说离着也不近了。这里只是湘楚境内很普通的一个地方,但是因为有不少人在广西做生意,外面的动静了解的还是很早。
这里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自明代以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朴实。大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依然可以过普通平静的生活。
这里看起来一切都很普通,之所以说它普通,因为当初这里连条路都没有。因为湘楚人当年的食盐,大部分来自于广西,所以祖辈便常年往返于湘楚广西之间。
随着这些祖辈的出行,自然便带出去了一些人,大家都跟随着这些最早出去的祖辈。而在鬼子横行的年代,村里很多人担心战火,便外出广西谋求生路。
我想当时这些人大部分可能想寻求庇护,因为广西是桂系军阀的天下。据说我太公便是和桂系军阀联姻,在湘楚和广西交界的位置,一个叫东安舜皇山的地方,自己拥有半条街的商铺。
对于这些事情我只能是遥想而已,毕竟太公的后代在那个非常年代,基本上没有遭受打击,大多数可以无恙,而只有我爷爷这一支遭殃。因为当初和桂系军阀联姻的,就是我爷爷这一房的子弟。
大院里的人,甚至我们家族的人,对这些事情都闭口不提,毕竟这些事情太敏感太伤人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挨着那些国道的一些村庄,虽然出门都要靠走路,但是比我们这个村子还是要方便许多。平时没有人特意走近我们村里来,这里根本就是一方贫穷的小乐土。
不过那时候富贵人家奢侈,出门最多也是坐个轿子,据说还有过骑马的。这是我们村里长辈的梦想,发誓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大家便想到了路,要让村里有一条通途的大路。
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四家大富之家,所以逐渐在当时也算是远近闻名。何况还有一些跟着这四家的近亲和族人,在当时也都算是家境富足,于是更使得村子名声大振。
有了这些富家的支撑,而且四家都算了同姓本家。加上其中一人和当代几个名人是同窗,于是县里都对这里重视了起来,不久便让小小山村成了本县第一村。
这些前辈当年闯下的基业,就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时代,也令这些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所谓的官道,指的是县里通往衡阳和广西两地的主道,也是湘楚南下的主道。本来是不经过我们这个村里的,而是在十余里外的一条古街路过。
作为附近最先崛起的富户,村里的四个富户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村里修路,这一点在许多年后,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超级富豪,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可能是时代不同了。
而其中最为积极的人,便是在解放前那个时代,个人便居然已经拥有一台汽车的富豪。如果论辈来说,他和我太公乃是堂兄弟,大名人称魏翰公。
不管后世如何评论,魏翰公当时做过一些什么,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官道改道我们村里过了。
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因为正好碰到了鬼子攻湘,四下里人心惶惶。有人说鬼子要打过雪峰山来,有人说鬼子已经到了湘潭。
反正在那个信息滞后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的盲目。在政府一声令下,说修路抗战的由头下,这条路改道成功。
因为说到改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政府召集了不少流民和难民来修路,这些人都呼丫丫的涌来,自然也冲击了村里,但是幸好有驻军和魏翰公这尊大神,这些人倒是没有起什么幺蛾子。
那时候,老对坑天天几乎不停,不但自己人要吃要碎磨东西,这些来修路的人也分散到了几家大户附近来。人一多需要碎磨粮食就增多了。
据说每天村里都有悦耳悠扬的歌声,因为这些流民和难民有八九成都是要饭的。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莲花落》,那是要饭的法宝之一吧!
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总是令人沉醉和向往,当时却是如此的无奈和辛酸。
据说湘楚一带往南,地形丘陵延绵,如果本就有道的地方,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条好路。所以路过我们村路的这段路,因为接驳往广西和衡阳方便,不到一个季度便修好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道路的通途对于我们村里的人来说,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魏翰公还召集了家族里的族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活动。
一时间不说十里八乡的人们,就是县里的老爷们,都知道了我们村里的大事。
据说县里有位老爷想给我们家谱写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魏翰公却委婉的拒绝了。那位老爷爷不敢生气,因为魏翰公提过几嘴,要叫自己的那位名人同学写序。
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就是到了后代我们这个时候,听到一些老人说起,也感觉脸上有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却感觉一切都有了希望。
如今我仍然对当初老人们说的故事记忆犹新,这架历史悠久的老对坑是有故事的。
对于一架乡里人用来日常用度的工具,在我幼时被人渲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我可以选择不相信关于它的传说,或者说和它没有一点直接的关系。
但是它的传说就在那里,不管怎么样深埋在我心里,直到许多年以后还一样。甚至有的时候都已经想不起它,可是只要回到那片土地,依然会感觉它就在那里。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情怀,但是每当我静下来,只要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心头总会涌现它来。
不管在我心里头埋藏了多少的记忆,甚至还有许多比它更值得回忆的。但是都不如它那么平淡,我感觉它曾神秘了我的童年。
当然,在我懂事起,知道这架是叫老对坑,它前期的故事还是平淡美好。因为当初作为大院新建时配套的用具,它每天被使用的频率还是很高的。
在那个还没有普及磨米机、碾米机的时代,它简直就是农家乡里的宝物。当然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它最多也就是这一家大院里的用具而已。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它每天静静的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当然也许会湮灭在时间的长河里面,因为就我所能见到的,在我们村里因为有了柴油发电机,所以已经开始有柴油碾米机了。
但是因为这晚的这件事情,老人们再次的说到了它,那么它再次名声在外,那段时间里对于村里人来说,它便已经是主角了。
老人们平常说的话,有一些我感觉很有道理,因为很多话都是他们人生的积累。在老对坑这件怪异的事情上,老人们只说了几句话。
他们认为做什么事都是有因果的,这点我却是深深的赞同。
那时候我还不尽明白,这些话的真正意义,但是已经隐隐感觉不简单了。后来随着我慢慢的了解,才知道这是老对坑的故事,大家把它戴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不管是这死物还是工具,都和大院里的人是息息相关的。
关于老对坑的传说,具体是涉及到哪一年,老人们都已经记不清了。当年参与那件事的老人,要么已经慢慢逝去,要么已经记不清当时具体的时间了。
但是还知道那件事的老人,他们都清楚的记得,那应该是解放前最困难的那几年发生的。因为当时全国各地的百姓都饿肚子,许多人逃荒出去要饭,希望走出去能够活下来。
当时鬼子肆掠了几乎整个国家,受苦最深的自然还是老百姓。有些家里人口多的,完全已经无法生存下去。正好国难当头国家号召百姓入伍,于是许多家庭便让孩子去部队。
老百姓的想法很简单,等在家里也是饿死,不如去到部队也许混口饭吃。不管是正规的国军,还是当时占山为王的共军,只要去了有口饭吃,他们做什么都愿意。
而我们这个小山村,虽然当时没有波及到大的战火,但是据说离着也不近了。这里只是湘楚境内很普通的一个地方,但是因为有不少人在广西做生意,外面的动静了解的还是很早。
这里虽然不是世外桃源,但是自明代以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朴实。大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那就是依然可以过普通平静的生活。
这里看起来一切都很普通,之所以说它普通,因为当初这里连条路都没有。因为湘楚人当年的食盐,大部分来自于广西,所以祖辈便常年往返于湘楚广西之间。
随着这些祖辈的出行,自然便带出去了一些人,大家都跟随着这些最早出去的祖辈。而在鬼子横行的年代,村里很多人担心战火,便外出广西谋求生路。
我想当时这些人大部分可能想寻求庇护,因为广西是桂系军阀的天下。据说我太公便是和桂系军阀联姻,在湘楚和广西交界的位置,一个叫东安舜皇山的地方,自己拥有半条街的商铺。
对于这些事情我只能是遥想而已,毕竟太公的后代在那个非常年代,基本上没有遭受打击,大多数可以无恙,而只有我爷爷这一支遭殃。因为当初和桂系军阀联姻的,就是我爷爷这一房的子弟。
大院里的人,甚至我们家族的人,对这些事情都闭口不提,毕竟这些事情太敏感太伤人了。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挨着那些国道的一些村庄,虽然出门都要靠走路,但是比我们这个村子还是要方便许多。平时没有人特意走近我们村里来,这里根本就是一方贫穷的小乐土。
不过那时候富贵人家奢侈,出门最多也是坐个轿子,据说还有过骑马的。这是我们村里长辈的梦想,发誓也要过这样的生活。大家便想到了路,要让村里有一条通途的大路。
也是因为村里出了四家大富之家,所以逐渐在当时也算是远近闻名。何况还有一些跟着这四家的近亲和族人,在当时也都算是家境富足,于是更使得村子名声大振。
有了这些富家的支撑,而且四家都算了同姓本家。加上其中一人和当代几个名人是同窗,于是县里都对这里重视了起来,不久便让小小山村成了本县第一村。
这些前辈当年闯下的基业,就是在几十年之后的时代,也令这些老人唏嘘不已。
当时所谓的官道,指的是县里通往衡阳和广西两地的主道,也是湘楚南下的主道。本来是不经过我们这个村里的,而是在十余里外的一条古街路过。
作为附近最先崛起的富户,村里的四个富户首先想到的便是给村里修路,这一点在许多年后,我们这里又出了一个超级富豪,却从来没有过类似的想法,可能是时代不同了。
而其中最为积极的人,便是在解放前那个时代,个人便居然已经拥有一台汽车的富豪。如果论辈来说,他和我太公乃是堂兄弟,大名人称魏翰公。
不管后世如何评论,魏翰公当时做过一些什么,那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官道改道我们村里过了。
这在当时自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因为正好碰到了鬼子攻湘,四下里人心惶惶。有人说鬼子要打过雪峰山来,有人说鬼子已经到了湘潭。
反正在那个信息滞后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的盲目。在政府一声令下,说修路抗战的由头下,这条路改道成功。
因为说到改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政府召集了不少流民和难民来修路,这些人都呼丫丫的涌来,自然也冲击了村里,但是幸好有驻军和魏翰公这尊大神,这些人倒是没有起什么幺蛾子。
那时候,老对坑天天几乎不停,不但自己人要吃要碎磨东西,这些来修路的人也分散到了几家大户附近来。人一多需要碎磨粮食就增多了。
据说每天村里都有悦耳悠扬的歌声,因为这些流民和难民有八九成都是要饭的。他们最擅长的便是《莲花落》,那是要饭的法宝之一吧!
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形总是令人沉醉和向往,当时却是如此的无奈和辛酸。
据说湘楚一带往南,地形丘陵延绵,如果本就有道的地方,只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成为一条好路。所以路过我们村路的这段路,因为接驳往广西和衡阳方便,不到一个季度便修好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道路的通途对于我们村里的人来说,这是造福后代的大好事。乘着这个大好时机,魏翰公还召集了家族里的族老,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修谱活动。
一时间不说十里八乡的人们,就是县里的老爷们,都知道了我们村里的大事。
据说县里有位老爷想给我们家谱写序,但是没有想到的是,魏翰公却委婉的拒绝了。那位老爷爷不敢生气,因为魏翰公提过几嘴,要叫自己的那位名人同学写序。
村里的人走出去,都感觉自己的腰板挺直了许多。就是到了后代我们这个时候,听到一些老人说起,也感觉脸上有光。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我们这个村里的人却感觉一切都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