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第152章 独孤永业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重生南北灭隋唐最新章节!
独孤永业在后世的《北齐书》等一系列官方正史中的记载很短暂,‘独孤永业,字世基。本姓刘,中山人也,母改适独孤氏,永业幼随母,为独孤家养,遂从其姓。’
也就是说独孤永业其实本来不姓独孤而是姓刘,但是在独孤永业幼时因母亲不知道何种原因改嫁到了姓独孤的人家,于是年幼的独孤永业便跟从了独孤这个据说原本就起源于刘秀儿子刘辅裔孙刘进伯的姓氏。
独孤永业母亲改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个人猜测最有可能的是其父早丧,不然作为一个家庭的男孩是不可能跟随一个寡妇改嫁的,另外作为一个寡妇的儿子,连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都不知道,可想而知独孤永业幼时跟随母亲到了独孤家的生活也不是多好。
独孤永业此人性格耿直,跟人说话少回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人倔得很,如果一般人的话估计这辈子就这样了,所幸的是年轻时候的独孤永业得到了文宣帝高洋的赏识。
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任命独孤永业担任中书舍人,因为独孤永业精通文字和筹算,而且非常善于歌舞所以非常得到高洋的欣赏,由此看来大家在做好本专业事情的同时多学几样本领也是非常好的,起码会多上几个机会。
再后面高洋在位的几年里,独孤永业又先后担任了济州刺史、河阳行台左丞的职务,因为独孤永业久居靠近北周的河阳镇守擅于招抚百姓,北周对于他也是非常忌惮,而后不久独孤永业又升任河阳行台尚书。
在天保九年各国围殴北齐的时候,北周十万大军在尉迟迥、宇文宪的率领下大举进攻洛阳等地的时候,独孤永业派副将留守河阳,自己则率军渡河前来支援洛阳城,并在老将厍狄干来到洛阳主持大局之前协助守军守住了洛阳城。
当时因为援军迟迟未至,洛阳城有数次险些被周军攻克,而洛阳城最危险的时候是在一次周军猛烈进攻后,只要第二天周军继续猛攻城池必然不保,关键时刻独孤永业用计命令洛阳城工匠和士兵内连夜赶制两千个马槽。
这种马槽是那种体量很长的军马槽,一个就长达一丈至少可以供两匹到四匹战马同时使用,通常是行军打仗时因为骑兵战马太多,为了应急才使用的。
当时洛阳城内潜伏起来的北周细作经过千辛万苦,才刺探到了这个独孤永业故意让他们知道的情报后,急忙将消息传到了城外尉迟迥和宇文宪的手里。
接到这个消息的尉迟迥和宇文宪当即大惊以为北齐援军将至,要不然为何齐军悄悄的打造马槽呢,这摆明了是准备和援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我们呀!两千个马槽可以供四千到八千匹战马使用,根据这个数据推算来援的齐军至少也在数万人之多了!
不行,得赶紧后撤一段路,周军连夜后撤二十里小心翼翼的固守了几日,当尉迟迥和宇文宪通过斥候侦查发现原来是自己上当的时候,已经耽搁了三五日的时间了,城内守军有了这么几天时间的休息已经恢复了精力继续和周军作战一直坚持到了老将军厍狄干率领的大军到来。
自从北齐凭借高洋时期打下的雄厚国力挺过了各国的围殴之后,因为宿敌北周撤军后又和南陈大打出手已经抽不出精力进攻北齐,而北齐因为北周拥有函谷关天险也不愿再去攻打北周,于是原本镇守齐周边境河阳的独孤永业因为擅于带兵,而且曾经出任过济州刺史对于济州也算很熟悉,因此也被北齐朝廷调来了济州前线。
因为独孤永业的资历也不比斛律协弱,甚至在有些新生代勋贵眼中独孤永业的资格比斛律协更加深,但是一来斛律协是老将军斛律金的族侄,而独孤永业不过是穷人家的孩子,另外斛律协可以说是这一次高演政变登基的重要助力,所以前来攻打王勇的齐军主帅只能是斛律协。
自从到了济州前线后,独孤永业虽然处处遵守斛律协的命令,但是谁都可以感受到独孤永业心中的不服气,斛律协也能很清楚的感受到独孤永业看他的意思‘不就是有个位高权重的好叔叔么!’
其实对独孤永业斛律协也是很看重的,对他也是多次拉拢,谁说鲜卑勋贵中没有山头主义呢,这一次斛律协派遣独孤永业穿越整个山区进攻王勇防守薄弱的腹部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一方面是将自己大营中一个整天对自己不服气的大将变相的赶了出去,这样便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也是对独孤永业的示好,想来这一次让他独领一军还送了这么大一个功劳,独孤永业以后会感激自己的吧!
对于斛律协的这些想法,独孤永业当然不会知道,就算是知道了恐怕也会不屑一顾,现在他正站在曲阜城内阙里街上的孔庙前,今天他要来祭拜先师圣人孔夫子。
说实话,这一时期的曲阜实在没什么好看的,早先还算富庶的城池因为战乱城内百姓大半逃亡显得格外萧条,那些后世闻名的景点连个影子都没有,后世的石门山也没有石门寺依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甚至后世闻名的三孔也是格外凄凉,如今的孔林作为孔氏家族的墓地也只有一顷地十几亩大小,孔庙虽然从孔子去世第二年就建立起来到现在已经八九百年了,可是也远远没有后世人们所见到的规模,前后不过是个宅子的样子。
至于后世世人传颂的孔府现在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去找,因为历史上孔府的建立要到再往后近五百年北宋年间才会修筑起来,现在曲阜孔氏族人那么多,谁知道孔夫子的嫡系子孙是哪一个!
独孤永业前来孔庙为他带路的是曲阜本地的一名主簿孟令同,因为本地县令早在去年战乱初期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可以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曲阜因为地处偏远朝廷也一直顾不过来没有继续往这里派遣官员。
当然了你想派人也得人家愿意来呀,因此无奈之下一直是身为县里主簿的孟令同在主持曲阜城的政务,作为亚圣孟子的后人他对于先师圣人孔子是非常重视的,前年战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他还曾带人为孔林植树数百株,另外他还曾经多次亲自带人修缮眼前这座孔庙。
曲阜孔庙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
而孔子的崇高地位被官方明确认可却是一直到二百八十多年后的西汉刘邦时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击杀九江王英布后自淮南还长安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随着儒学独霸朝堂,孔子的地位越发尊崇起来,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等到东汉建武五年(29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也从过阙里,命祭孔子,其后东汉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
等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孔庙在天下大乱中也难以独善其身,虽然没人敢于破坏庙宇,可是历经汉末三国乃至整个南北朝时期的乱世因为“百祀堕坏”,孔庙日渐颓败下去。
虽然不时也有孔氏族人不时前来修缮看管,可是在这纷乱的年代连人都活不下去了又哪里有时间来管这些呢,这些孔氏族人也不过是平日里打扫一番,对于翻修庙宇是无能为力的。
好容易等到北魏魏文帝年间因为魏文帝倾慕汉文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便于学者居住,可是在随后的魏末动乱和接连数十年战乱中孔庙再一次破败下来。
虽说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天保九年(557年)孔庙均得到地方官府的修葺,还首次为孔子及其诸位弟子塑像,可是在紧接着之后的战乱中因为国力的极度削弱,孔庙再一次无人看管。
原来朝廷派来驻守在这里看守孔庙的上百名士兵竟然逃散一空,现在负责孔庙安全的青壮队伍全是曲阜官府自己组织的孔氏族人青壮组成的。
“孟主簿,圣人当年传播文教之功举世无比,这圣人庙宇必须要守护好呀!”看着眼前还算整洁的孔庙独孤永业也是非常恭敬的对孔子塑像行礼上香,作为擅于文事的武将他对于孔子的尊敬也是其他鲜卑勋贵不能比的。
“大将军也如此尊崇圣人先师?”对于独孤永业如此恭敬的给孔子像行礼孟令同有些惊讶,虽然南北朝时期北朝朝廷为了拉拢一些汉族士族士人,表面上对孔子进行了许多封赏,可是更多不学无术的鲜卑人对孔子的态度是无所谓的甚至是非常不屑一顾的。
看着孟令同的惊讶表情,独孤永业微笑道:“圣人精通于文事,不顾千辛万苦传播文教当为万世之师表,世基(独孤永业字)当然要对圣人恭敬有加了,也好保佑我家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多学一点圣人的诗书学问。”
“呵呵,圣人的学问可不是光有诗书的,大将军难道不知道当年圣人也是武力超群的勇武之士么?”听到独孤永业的话孟令同在一旁笑道。
孔夫子的老爹叔梁纥就是春秋时期鲁国非常出名的武士,而继承了父亲武力的孔夫子更是身长九尺以上、孔武有力、体长善射,驭车骑马都很精通简直是后世山东大汉们成长的标准模板。
“夫子虽然是圣人,但是战场生死之事又哪里是求得来的呢!”独孤永业叹了口气摇摇头道,虽然这一次自己麾下的数万兵马都是经历过同柔然、突厥战斗的边镇镇军,可是面对连绵千里的后勤线,其实他面对的压力也不小。
听独孤永业如此说话,孟令同面色沉静下来好像在下什么决心一般,于是抬头对独孤永业道:“还请大将军恕下官直言,大将军这一次出击虽然会有许多波折但必然是会立下大功勋的,下官愿附骥尾跟随大将军帐下做一刀笔吏,以里奇功!”
“哦?”独孤永业奇怪的看了孟令同一眼,之前他对这个个子不算高仅有七尺三寸,面白微须年已四十余岁的文士的印象并不如何深刻,也只是当做一般文士对待而已,想不到他竟然还有跟随自己上战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孟主簿,你可要知道战场上刀枪无眼,哪怕是身为主帅的我也是随时处于危险中的!你可要想好了才能下决定!”看在对方有些胆量的份上,独孤永业对他很是欣赏决定把情况跟孟令同说清楚,免得误了他的性命。
可是孟令同已经想明白了,他正色对独孤永业道:“大将军,在下二十岁便在这曲阜城做一个文吏到今年已经四十有六,可到如今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主簿而已。要不是本县县令不知所踪,恐怕如今也轮不到我站在你面前,以后想要升迁也是不可能的!这一次大将军率军经过恐怕就是我最后一个机会了,要是错过了恐怕就再也没有了!”
说着孟令同抱拳长揖道:“大将军就收下我吧!”
独孤永业思考了良久才回答道:“也罢,既然孟主簿愿意跟随我沙场立功,便随我一同去吧,战场上也只能是各安天命了!不过你既然要入我军中对于我这一次大军行动可有什么建议?”
孟令同低头仔细想了想才抬头道:“下官以为,大将军若是依然如今这样前行,虽有天时地利也会大败而归,甚至会有性命之忧!”
独孤永业在后世的《北齐书》等一系列官方正史中的记载很短暂,‘独孤永业,字世基。本姓刘,中山人也,母改适独孤氏,永业幼随母,为独孤家养,遂从其姓。’
也就是说独孤永业其实本来不姓独孤而是姓刘,但是在独孤永业幼时因母亲不知道何种原因改嫁到了姓独孤的人家,于是年幼的独孤永业便跟从了独孤这个据说原本就起源于刘秀儿子刘辅裔孙刘进伯的姓氏。
独孤永业母亲改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个人猜测最有可能的是其父早丧,不然作为一个家庭的男孩是不可能跟随一个寡妇改嫁的,另外作为一个寡妇的儿子,连自己是哪一年出生的都不知道,可想而知独孤永业幼时跟随母亲到了独孤家的生活也不是多好。
独孤永业此人性格耿直,跟人说话少回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人倔得很,如果一般人的话估计这辈子就这样了,所幸的是年轻时候的独孤永业得到了文宣帝高洋的赏识。
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任命独孤永业担任中书舍人,因为独孤永业精通文字和筹算,而且非常善于歌舞所以非常得到高洋的欣赏,由此看来大家在做好本专业事情的同时多学几样本领也是非常好的,起码会多上几个机会。
再后面高洋在位的几年里,独孤永业又先后担任了济州刺史、河阳行台左丞的职务,因为独孤永业久居靠近北周的河阳镇守擅于招抚百姓,北周对于他也是非常忌惮,而后不久独孤永业又升任河阳行台尚书。
在天保九年各国围殴北齐的时候,北周十万大军在尉迟迥、宇文宪的率领下大举进攻洛阳等地的时候,独孤永业派副将留守河阳,自己则率军渡河前来支援洛阳城,并在老将厍狄干来到洛阳主持大局之前协助守军守住了洛阳城。
当时因为援军迟迟未至,洛阳城有数次险些被周军攻克,而洛阳城最危险的时候是在一次周军猛烈进攻后,只要第二天周军继续猛攻城池必然不保,关键时刻独孤永业用计命令洛阳城工匠和士兵内连夜赶制两千个马槽。
这种马槽是那种体量很长的军马槽,一个就长达一丈至少可以供两匹到四匹战马同时使用,通常是行军打仗时因为骑兵战马太多,为了应急才使用的。
当时洛阳城内潜伏起来的北周细作经过千辛万苦,才刺探到了这个独孤永业故意让他们知道的情报后,急忙将消息传到了城外尉迟迥和宇文宪的手里。
接到这个消息的尉迟迥和宇文宪当即大惊以为北齐援军将至,要不然为何齐军悄悄的打造马槽呢,这摆明了是准备和援军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我们呀!两千个马槽可以供四千到八千匹战马使用,根据这个数据推算来援的齐军至少也在数万人之多了!
不行,得赶紧后撤一段路,周军连夜后撤二十里小心翼翼的固守了几日,当尉迟迥和宇文宪通过斥候侦查发现原来是自己上当的时候,已经耽搁了三五日的时间了,城内守军有了这么几天时间的休息已经恢复了精力继续和周军作战一直坚持到了老将军厍狄干率领的大军到来。
自从北齐凭借高洋时期打下的雄厚国力挺过了各国的围殴之后,因为宿敌北周撤军后又和南陈大打出手已经抽不出精力进攻北齐,而北齐因为北周拥有函谷关天险也不愿再去攻打北周,于是原本镇守齐周边境河阳的独孤永业因为擅于带兵,而且曾经出任过济州刺史对于济州也算很熟悉,因此也被北齐朝廷调来了济州前线。
因为独孤永业的资历也不比斛律协弱,甚至在有些新生代勋贵眼中独孤永业的资格比斛律协更加深,但是一来斛律协是老将军斛律金的族侄,而独孤永业不过是穷人家的孩子,另外斛律协可以说是这一次高演政变登基的重要助力,所以前来攻打王勇的齐军主帅只能是斛律协。
自从到了济州前线后,独孤永业虽然处处遵守斛律协的命令,但是谁都可以感受到独孤永业心中的不服气,斛律协也能很清楚的感受到独孤永业看他的意思‘不就是有个位高权重的好叔叔么!’
其实对独孤永业斛律协也是很看重的,对他也是多次拉拢,谁说鲜卑勋贵中没有山头主义呢,这一次斛律协派遣独孤永业穿越整个山区进攻王勇防守薄弱的腹部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一方面是将自己大营中一个整天对自己不服气的大将变相的赶了出去,这样便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另外也是对独孤永业的示好,想来这一次让他独领一军还送了这么大一个功劳,独孤永业以后会感激自己的吧!
对于斛律协的这些想法,独孤永业当然不会知道,就算是知道了恐怕也会不屑一顾,现在他正站在曲阜城内阙里街上的孔庙前,今天他要来祭拜先师圣人孔夫子。
说实话,这一时期的曲阜实在没什么好看的,早先还算富庶的城池因为战乱城内百姓大半逃亡显得格外萧条,那些后世闻名的景点连个影子都没有,后世的石门山也没有石门寺依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甚至后世闻名的三孔也是格外凄凉,如今的孔林作为孔氏家族的墓地也只有一顷地十几亩大小,孔庙虽然从孔子去世第二年就建立起来到现在已经八九百年了,可是也远远没有后世人们所见到的规模,前后不过是个宅子的样子。
至于后世世人传颂的孔府现在更是不知道在哪里去找,因为历史上孔府的建立要到再往后近五百年北宋年间才会修筑起来,现在曲阜孔氏族人那么多,谁知道孔夫子的嫡系子孙是哪一个!
独孤永业前来孔庙为他带路的是曲阜本地的一名主簿孟令同,因为本地县令早在去年战乱初期就不知道哪里去了,可以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曲阜因为地处偏远朝廷也一直顾不过来没有继续往这里派遣官员。
当然了你想派人也得人家愿意来呀,因此无奈之下一直是身为县里主簿的孟令同在主持曲阜城的政务,作为亚圣孟子的后人他对于先师圣人孔子是非常重视的,前年战乱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他还曾带人为孔林植树数百株,另外他还曾经多次亲自带人修缮眼前这座孔庙。
曲阜孔庙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即周敬王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根据《史记》的记载,当时孔子的弟子将其“故所居堂”立庙祭祀,庙屋三间内藏衣、冠、琴、车、书等孔子遗物。
而孔子的崇高地位被官方明确认可却是一直到二百八十多年后的西汉刘邦时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一月,高祖刘邦击杀九江王英布后自淮南还长安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亲祭孔子之先。
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随着儒学独霸朝堂,孔子的地位越发尊崇起来,元始元年(公元1年),汉平帝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等到东汉建武五年(29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也从过阙里,命祭孔子,其后东汉明帝、章帝、安帝均曾到曲阜祭祀。永兴元年(153年),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以记,有汉一代庙宇虽经多次整修,但仍以宅为庙。
等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孔庙在天下大乱中也难以独善其身,虽然没人敢于破坏庙宇,可是历经汉末三国乃至整个南北朝时期的乱世因为“百祀堕坏”,孔庙日渐颓败下去。
虽然不时也有孔氏族人不时前来修缮看管,可是在这纷乱的年代连人都活不下去了又哪里有时间来管这些呢,这些孔氏族人也不过是平日里打扫一番,对于翻修庙宇是无能为力的。
好容易等到北魏魏文帝年间因为魏文帝倾慕汉文化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令鲁郡修起旧庙”,并安置吏卒百户守卫;又在庙外广修屋宇便于学者居住,可是在随后的魏末动乱和接连数十年战乱中孔庙再一次破败下来。
虽说东魏孝静帝兴和元年(539年),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天保九年(557年)孔庙均得到地方官府的修葺,还首次为孔子及其诸位弟子塑像,可是在紧接着之后的战乱中因为国力的极度削弱,孔庙再一次无人看管。
原来朝廷派来驻守在这里看守孔庙的上百名士兵竟然逃散一空,现在负责孔庙安全的青壮队伍全是曲阜官府自己组织的孔氏族人青壮组成的。
“孟主簿,圣人当年传播文教之功举世无比,这圣人庙宇必须要守护好呀!”看着眼前还算整洁的孔庙独孤永业也是非常恭敬的对孔子塑像行礼上香,作为擅于文事的武将他对于孔子的尊敬也是其他鲜卑勋贵不能比的。
“大将军也如此尊崇圣人先师?”对于独孤永业如此恭敬的给孔子像行礼孟令同有些惊讶,虽然南北朝时期北朝朝廷为了拉拢一些汉族士族士人,表面上对孔子进行了许多封赏,可是更多不学无术的鲜卑人对孔子的态度是无所谓的甚至是非常不屑一顾的。
看着孟令同的惊讶表情,独孤永业微笑道:“圣人精通于文事,不顾千辛万苦传播文教当为万世之师表,世基(独孤永业字)当然要对圣人恭敬有加了,也好保佑我家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多学一点圣人的诗书学问。”
“呵呵,圣人的学问可不是光有诗书的,大将军难道不知道当年圣人也是武力超群的勇武之士么?”听到独孤永业的话孟令同在一旁笑道。
孔夫子的老爹叔梁纥就是春秋时期鲁国非常出名的武士,而继承了父亲武力的孔夫子更是身长九尺以上、孔武有力、体长善射,驭车骑马都很精通简直是后世山东大汉们成长的标准模板。
“夫子虽然是圣人,但是战场生死之事又哪里是求得来的呢!”独孤永业叹了口气摇摇头道,虽然这一次自己麾下的数万兵马都是经历过同柔然、突厥战斗的边镇镇军,可是面对连绵千里的后勤线,其实他面对的压力也不小。
听独孤永业如此说话,孟令同面色沉静下来好像在下什么决心一般,于是抬头对独孤永业道:“还请大将军恕下官直言,大将军这一次出击虽然会有许多波折但必然是会立下大功勋的,下官愿附骥尾跟随大将军帐下做一刀笔吏,以里奇功!”
“哦?”独孤永业奇怪的看了孟令同一眼,之前他对这个个子不算高仅有七尺三寸,面白微须年已四十余岁的文士的印象并不如何深刻,也只是当做一般文士对待而已,想不到他竟然还有跟随自己上战场立功的雄心壮志。
“孟主簿,你可要知道战场上刀枪无眼,哪怕是身为主帅的我也是随时处于危险中的!你可要想好了才能下决定!”看在对方有些胆量的份上,独孤永业对他很是欣赏决定把情况跟孟令同说清楚,免得误了他的性命。
可是孟令同已经想明白了,他正色对独孤永业道:“大将军,在下二十岁便在这曲阜城做一个文吏到今年已经四十有六,可到如今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主簿而已。要不是本县县令不知所踪,恐怕如今也轮不到我站在你面前,以后想要升迁也是不可能的!这一次大将军率军经过恐怕就是我最后一个机会了,要是错过了恐怕就再也没有了!”
说着孟令同抱拳长揖道:“大将军就收下我吧!”
独孤永业思考了良久才回答道:“也罢,既然孟主簿愿意跟随我沙场立功,便随我一同去吧,战场上也只能是各安天命了!不过你既然要入我军中对于我这一次大军行动可有什么建议?”
孟令同低头仔细想了想才抬头道:“下官以为,大将军若是依然如今这样前行,虽有天时地利也会大败而归,甚至会有性命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