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政治运动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中国历代政治演进最新章节!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古代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少康即位以后,开坛祭祖,叩谢天地,封赏功臣,铲除奸佞,重振朝纲。他吸取了太康后羿和寒浞的教训,摒弃王宫陋习,从此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农耕,使夏朝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夏朝虽然建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据说启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而卒,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自小傍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太康弟仲康为王。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忧闷成病而死。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却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奋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的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少康晚年,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希望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没有人议论了吧?”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了!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想暂时休战,于是就出现“弭兵”运动。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连祸结,一些小国及人民饱经战乱,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中小国家反对战争,使争霸战争失去了社会支持;再加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权力斗争,使得国君无力对外扩张,在此情势之下,公元前79年,宋国大夫华元首先倡导和平,向晋楚提出弭兵倡议,晋楚两国接受了这个倡议,但是三年后,楚国毁约,中原诸国又卷入了三十余年的战争。
三十多年后,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双方最后决定,除了齐秦两个大国和他们的附庸邾滕等小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要“交相见”,同时担负对晋国和对楚国的朝贡义务。
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歃血仪式,所有与会的诸侯代表都要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这时,楚人又要抢先歃血,争当盟主的位置。晋人表示反对,楚人就露出了赴会之时暗藏于衣服内的铠甲,准备与晋人拼命决斗。晋人对此毫无防备,只好眼睁睁地把盟主的地位让给了楚国,让楚国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晋楚两国相互承认了彼此的既得利益,两国几乎所有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同时尊奉晋楚两国为霸主。这实际是晋楚两国在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互相妥协,以牺牲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的结果。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各国得以维持暂时的和平。
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的重大转折。之后,中原地区的霸权之争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逐渐转向了各国内部的斗争,许多国家内部都渐渐发生了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制度混乱不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焚书
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坑儒
坑儒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0名书生全部坑杀。
影响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坑儒首先是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其次是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最后是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公元前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即位。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起义导火线
公元前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时,遇上了连绵的阴雨,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起义全面爆发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陈胜吴广起义最终的结果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秦王朝的统治就被推翻了。
梁武帝萧衍好佛,先后四次出家为僧。最后一次出家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当然只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梦。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我这个人很少做梦,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过了0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本来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0万,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阳。侯景听到高欢死了,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召侯景到长安去,准备解除他的兵权。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当,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见了侯景派来的使者以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无事,现在接纳了北朝叛将,只怕引起纠纷。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接纳了侯景,可以乘机恢复中原,再想起他做过的一个梦,认为这是佛祖来帮助他了。他就不听大臣的劝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兵五万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多年没有打仗,纪律很差,跟东魏一交锋,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东魏又进攻侯景,侯景大败,只剩下八百个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东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张双方重新讲和,说他们愿意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知道这件事,害怕起来,派一个人冒充东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不知道这是侯景的试探,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说只要把萧渊明放还,就立即把侯景交给东魏。侯景本来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决定叛变了。
梁武帝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在长江南岸布防抵抗。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权迷心窍,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台城包围起来。
侯景用尽办法攻台城,台城里的军民坚决抵抗。双方相持了0多天。台城刚被围的时候,城内还有百姓0多万人,兵士万多。到了后来,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饿死,剩下的不满000人。城里到处是尸体,没人掩埋。大家都盼着南梁各州的诸侯王军队,迟早会来救援。却不知道各地来救援的诸侯王带了0万人马,在建康周围按兵不动。大家都推三阻四,说要等别的救兵来。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同伙萧正德,又把梁武帝软禁起来,连吃的喝的也给他很少。最后,梁武帝活活饿死在台城里。
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梁朝皇帝当傀儡。年,自立为皇帝。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百姓对侯景切齿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立刻土崩瓦解。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杀了。
隋炀帝大业七年(年),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等人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年),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陀本来掉以轻心,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炀帝之孙)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000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探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甲,力量壮大,声威大振。
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0多万。这时,瓦岗军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了。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在对宇文化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
虽然瓦岗军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唐玄宗李隆基除掉韦后和太平公主后,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强本固边,使唐王朝继贞观之后又进入一个辉煌的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可是,唐玄宗在位年久,自以为大功告成,渐渐耽于声色,亲佞人而远君子,委政于权相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日益腐化。特别是由于府兵寝坏,边防多事,边将的权利日益膨胀,造成外重内轻之势。最后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的混血少数民族后裔,性狡黠,善逢迎。开始当过管理边境贸易的小吏“互市郎”,后投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门下。因骁勇善战,且善逢迎,而不断受到提拔擢升,平步青云。至天宝十载,安禄山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于一身,唐北方的三镇重兵8。9万人已尽归安禄山的掌握之中,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安禄山于是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安禄山几次入朝,看到唐廷承平已久,武备废弛,而自己又重兵在握,因而逐步心怀异志,并秘密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为了掩饰自己的叛乱阴谋,他装痴卖傻,勾结李林甫对唐玄宗百般献媚,邀功固宠。又以御边为名,在范阳北筑雄武城,贮聚兵器。蓄养战马,并暗中聚敛财物,私制官服鱼袋,选8000名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北方民族骁勇善战的壮士为“曳落河”,积极操兵备战。在组织上,他网罗党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高尚等为心腹,以史思明等异族将领为骨干的反唐集团。杨国忠屡次说安禄山要造反,但玄宗却深受蒙骗,执迷不悟。为了进一步笼络安禄山以防其造反,他甚至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政策,不断地为安禄山加官晋爵,并将荣庆公主许配给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天宝十四年六月,玄宗为安庆宗完婚,手诏安禄山进京观礼,安禄山称病未来。七月,安禄山表请献良马000匹,每匹由名马夫押送,另派番将人看送。玄宗这才稍有疑心,下诏让安禄山把送马之事推到冬日,并请他来京,声言在华清宫为他建了一个专用温泉池,禄山又拒不奉召。至此,安禄山反相已经毕露,于是在天宝十四载(7年)十一月初九,诈称奉玄宗密旨率军入朝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造反。
安史之乱经历了8年的时间才得以平定。唐平安史之乱中,由于轻弃潼关急于取两京而不先攻范阳断安军归路,收复两京后,又未及时追歼安军等几次战略失策,致战事旷日持久。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唐王朝从此由盛而衰。战后,唐廷被迫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渐开部分藩镇割据局面。
唐玄宗在位(77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政局的一个主要特征。
为了刺探各自的情报,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常常招揽幕僚互派谍报人员。各个藩镇尤其重视派出谍报人员留驻唐朝中央,探听中央的各方面消息,特别是中央对藩镇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在唐朝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的割据,始于7年李宝臣的称雄;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自7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今河北遵化),自7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三镇在军事上各自拥兵自重,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经济上赋税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体,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以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今山东益都)淮西镇(今河南汝南)沧景镇(今河北沧州)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总体上中央占劣势,在谍报战中地方占有先机。
各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拥兵自重,不断加强对境内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盘剥。许多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拼命扩充军队,另一方面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非常优待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到他们的死命效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后来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末年以后发展到了顶峰,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结果。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了改观。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尽了精力,农民起义又使它摇摇欲坠。封建割据势力乘机混战,各霸一方,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末年朝廷的官员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灭亡。
牛李党争的开端
牛李党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于是他就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谁知这件事却引致朝野哗然,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疾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牛李党争的斗争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于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这样,两人一掌权,就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那时候,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合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诏叫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很是气愤。
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南方去了。8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闹了0年的牛李党争终于收场了,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乱得不可收拾了。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他的下属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幸亏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使指挥使这3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三衙”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由皇帝直接控制兵权,这个做法一直为其后辈沿用。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三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他们的权势日重,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处理不好,局面不可收拾,只好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公元7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说自己老了,想告老还乡,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削弱三藩实力的好时机,就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允许他儿子继承爵位,还命令撤销靖南府。
康熙帝这一举动,使吴三桂与耿精忠大为震动。他们为了试探朝廷的态度,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帝看过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不主张撤藩,怕引起叛乱,有的大臣坚决同意撤藩,意见不能统一。康熙帝说:“三藩早有谋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发制人,免得拖久了,后患无穷。”于是,下诏将三藩撤掉,派官员前往滇粤闽三省料理搬迁事宜。吴三桂没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决定起兵造反。7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
三藩叛乱,朝廷内一片混乱。那些不主张撤藩的大臣,极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决心坚定,他一面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吴三桂;一面调动八旗军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听说耿精忠与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恼怒。他孤立无援,军队内部人心涣散。康熙帝令八旗军奋勇作战,双方在西北西南华南相持了五年。78年,吴三桂78岁,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建元昭武,国号大周,企图用这种办法鼓舞士气。可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清军进攻越来越猛烈,吴军节节败退。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风昏厥,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吴三桂死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改元洪代。吴世藩护送吴三桂的棺柩,从湖南撤离,退回云南昆明,仍然与清朝廷对抗。清军大举进攻昆明,吴世璠自杀了。
从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
清朝各个时期的文字狱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黄培是山东即墨人,明末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隐居在家。曾经接济过于七农民起义军,所作诗如“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入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黄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还和一帮同道结为大社。告黄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黄元衡本姓姜,在他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为了归宗还姓,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黄家私下刻印并收藏有“悖逆”的诗文书籍等。因此黄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狱,被处斩。姜元衡还嫌不够,又伙同恶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禀文,指控顾炎武等“故明废臣”和对清廷怀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间的通信,不是密谋造反,就是诽谤朝廷。在这份居心叵测的禀文中,姜元衡点了约三百人的名字,企图制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办理的地步,山东总督巡抚也亲自过问。顾炎武为此被囚禁了近七个月,经朱彝尊等人四处营救才出狱。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虽短,有案可查的文字狱近0起。雍正即位初期,几起文字狱都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副产品而出现的;雍正后期,几起文字狱转向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雍正即位之初,借“朋党”的罪名,屡兴大狱,整治那些曾争夺皇位的宿敌,如皇八子皇九子等,跋扈的权臣,如年羹尧隆科多,以及结成科甲朋党的汉族官员。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湖南士子曾静张熙策动陕甘总督岳钟琪谋反,而引发一场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此后的文字狱出现了两个新的动向:一是文字狱被有意识地用作压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讦蜂起,多数文字狱都是自下而上的举发。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
文字狱的危害
一是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
二是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
18世纪末期,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化中国,并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清廷财政越发困难。当时湖广总督林财徐眼看鸦片危害之烈,上书朝廷,力主禁烟。
全国禁烟
禁烟主张刚一提出,就遭到反对。以琦善为首的弛烟派评击黄爵滋,以各种理由将烟害问题归疚于其他社会问题上,而且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就连道光帝即位前也尝过鸦片,后来醒觉才戒掉烟瘾,使他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但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烟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道光帝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日,天天皆召见林则徐商谈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88年月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
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烟派和满州贵族不满,但碍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开反对,只得暗中阻挠。弛烟派首领琦善向林则徐威迫利诱。
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下令处死了中国烟贩冯安刚。林则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宝顺洋行的兰士禄。颠地。威廉。渣甸为阻止林则徐,返回英国,游说政府对清廷采取强硬行动。林则徐一知道人称“铁头老鼠”的威廉。渣甸离去便高兴表示:“铁头老鼠,狡猾的鸦片走私头目,畏惧天朝的愤怒,已经回到烟雾之地。”
销烟方法
缴获大量鸦片之后,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工作人员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后羿射日雕塑
◆夏寒浞冢(今潍坊市寒亭区)
延伸阅读
后羿射日
神话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民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
◆周公像
延伸阅读
周公庙传说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大鼎仿佛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览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成王方鼎。西周
国人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它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此暴动之后,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害夫簋,又名厉王簋。西周
◆害夫簋铭文。西周
延伸阅读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厉王采用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把山川大泽都封锁起来,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得先交纳很多税款。大臣芮良夫劝谏说:“山泽是天下共有的东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时候,尽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么怨恨,现在这个专利政策让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统治能不发生危险吗?”厉王利欲熏心,不听劝告。
厉王招来卫国的很多巫师,让他们监视百姓,谁说出一点表示不满的话就杀掉谁。百姓不敢说话,在路上碰见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愤怒。召穆公说:“自古天子都想方设法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让百官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连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给天子进言,这才能斟酌损益,治理好国家。现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说,就像汹涌的洪水被土石拥堵住一样,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厉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后,百姓暴动,厉王仓皇驾车逃走,后来在逃亡中度过了余生。
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弭兵运动,暂时停止了战事,对各国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有一定进步性。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宋公栾戈。春秋
◆向戌弭兵会议后之中原局势
延伸阅读
向戌讨赏
向戌身为宋国大夫,在前45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由于他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借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是如此。但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思忖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45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使晋楚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劳之后,向宋公请赏封邑,大臣子罕认为兵为国家重要之事,完全废兵是危险的,而且他只是用诈术完成使命,还想请赏,是贪得无厌,向戌听到此话,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辞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说他是个知过能改的人。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弱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苏秦和张仪
◆合纵连横示意图
延伸阅读
张仪戏楚怀王
向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方式“焚书”“坑儒”,希望以此残酷的手段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残酷和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焚书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使文化宝库蒙受了灾难。坑儒则沉重地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使法家学说完全官学化。而秦王朝就是因为独行法家严酷理论才导致速亡的。
◆李斯石像
◆李斯峄山刻石
知识小百科
李斯一生
李斯,字通古。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
延伸阅读
对陈胜的评价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在这篇文中,我们会对陈胜有这样的印象:
一是年轻时有大志。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
二是善于抓机遇。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并抓住了这次绝好时机,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
三是有组织领导才干。起义的舆论准备充分,发动起义的火候掌握得好,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武帝统治时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混乱,南朝政治为之巨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使本已势弱的南朝政权从此更为衰弱,特别是对南朝的阶级关系变动的影响更为显著。
◆萧衍像
◆骑兵和步兵战斗图。南北朝
延伸阅读
风筝求救
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风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瓦岗军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力量中最强大的瓦岗军,经3年的浴血奋战,在河北江淮等地义军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反动统治,起义战争的胜利成果已是垂手可得。然而,由于义军内部的一系列错误,却失之交臂,做了李渊集团建立唐王朝的铺路石。
◆瓦岗军点将台
◆隋末农民起义早期示意图。
延伸阅读
瓦岗寨五虎将分别是谁?
瓦岗寨五虎将是:飞虎将秦琼猛虎将罗成雄虎将王伯当螭虎将程咬金烈虎将单雄信。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
◆安禄山像。
◆安史之乱示意图。
延伸阅读
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二人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使皇室权利日益散聚,中央政府内部淫奢,权掌贵部,臣掌下达,特别是地方权限的无限扩大,使得地方渐危,中央的束力日减,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张潮仪将军出行图。唐。佚名
延伸阅读
宰相与马齿苋
唐朝安史之乱,各地藩镇割据,宪宗即位平定西川之叛,遂派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武镇守西川不久,身患恶疮,久治无效,乃回京请太医诊治,亦难愈矣!
后来有一厅吏献一妙方,将马齿苋捣烂,敷其疮口,每日一次,未几疮除,朝野惊叹,方晓其有清热解毒化脓消肿之奇效,皆称天赐神草马齿苋。
◆武官佣。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又称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中出现的延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李德裕像
延伸阅读
牛僧孺喜好收藏奇石
牛僧孺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同窗大都知道他有石癖。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窗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牛僧孺在邸墅中罗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如坐春风,“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并把太湖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类,这便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
◆朋党之争图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的一个具体措施。他只给交出兵权的将领一个无权的虚衔,在经济上尽量满足这些将领的欲望,用和平的手段将他们手中的兵权夺取过来。
◆宋太祖像
◆宋雪夜访普图。明。刘俊
延伸阅读
赵匡胤下棋输华山
赵匡胤胸怀四方之志,喜游名山大川。一天,到新安锦屏山下游玩,巧遇陈抟老祖,二人在下棋亭上下起棋来。陈抟老祖先输一盘后,对赵匡胤说:“你将贵为天子,下棋应该有点气魄。再一盘你输了,请把华山输给我,我将辟为道教圣地。”赵匡胤以为是一句戏言,随口答应,并写了文约。这一盘赵匡胤真的输了。忽然想起父亲传给他的四句话,又想,未当皇帝先输华山,定受后人耻笑,忙去夺那张文约,谁知陈抟老祖已想法将它刻贴在三公山上。自此“华山文约”成了华山奇景。
三番之乱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对各地汉族军阀,严加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此之后,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
◆平定三藩叛乱要图
◆《纪功图》
延伸阅读
典故“冲冠一怒为红颜”
当吴三桂领兵赴京朝见新主(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驿时,遇到从京城逃出的家人,吴三桂问:“我家里人好吗?”家人说:“被闯王抄了。”吴三桂说:“没关系,我到后就会归还。”又问:“我父亲好吗?”答:“被拘捕了。”吴三桂说:“我到后就会释放。”又问“陈夫人(指陈圆圆)还好吗?”答:“被闯王带走了。”此时,血气方刚的吴三桂勃然大怒,厉声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随后,掉头打回山海关,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敌清军递去了请兵书,希望多尔衮“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也就是说吴三桂为了一个苏州名妓陈圆圆,将大汉江山出卖给了满清。
清代文字狱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更是无以复加的强化。
◆吕留良像
◆《庄氏史案本末》书影,康熙初期文字狱史料。
延伸阅读
裘琏戏笔之祸
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胤礽出谋划策。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
◆林则徐像
◆林则徐书法
延伸阅读
林则徐的廉洁小故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少康中兴
少康中兴是中国古代史上首个出现“中兴”二字的时代。少康即位以后,开坛祭祖,叩谢天地,封赏功臣,铲除奸佞,重振朝纲。他吸取了太康后羿和寒浞的教训,摒弃王宫陋习,从此勤政爱民,大力发展农耕,使夏朝一度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夏朝虽然建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据说启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而卒,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自小傍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东夷有穷氏的首领后羿乘机把太康赶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掉,寒浞取得王位。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太康弟仲康为王。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忧闷成病而死。仲康的儿子相,投靠同姓斟灌氏和斟寻氏,却被寒浞所杀。相的妻子无以为计,只好逃到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儿子少康。
少康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奋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国君见少康年轻有为,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为他修建了纶邑(今禹州顺店康城)让他居住。纶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临颍水,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圆0里),有众一旅(500人),少康从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的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少康晚年,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
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希望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如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到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周朝政局比较安定。后来,由于奴隶主贵族加重剥削,加上不断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着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周穆王的时候,制订了三千条刑法,犯法的人受的刑罚有五种,叫做“五刑”。像额上刺字割鼻砍脚等等。但是,刑罚再严,也阻止不了人民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告诉厉王说:“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变做法,出了乱子就不好收拾了。”厉王满不在乎地说:“你不用急,我自有办法对付。”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还从卫国找来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说:“如果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我,你就立即报告。”卫巫为了讨好厉王,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那批人还敲诈勒索,谁不服他们,他们就随便诬告。
厉王听信了卫巫的报告,杀了不少国人。在这样的压力下,国人真的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卫巫报告批评朝政的人渐渐少了下来,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洋洋得意地说:“你看,没有人议论了吧?”
召公虎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怎么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哪!治水必须疏通河道,让水流到大海;治国家也是一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厉王撇撇嘴,不去理他,召公虎只好退出。
厉王和荣夷公的暴政越来越厉害,过了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年,国人忍无可忍,终于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厉王得知风声,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地方才停下来。
国人打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靖逃到召公虎家躲了起来,又围住召公虎家,要召公虎交出太子。召公虎没奈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算把太子保护了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国王,怎么办呢。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另一个大臣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公元前8年)起,中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共和行政”维持了年之后,周厉王在彘死去。大臣们立太子姬静即位,就是周宣王。宣王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得到诸侯的支持。但是,经过这一场国人暴动,周朝统治者已经外强中干,兴盛不起来了!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祸及郑宋等小国,小国普遍厌战,而晋楚也疲于攻战,想暂时休战,于是就出现“弭兵”运动。弭兵运动是由宋国发起的,前后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79年,由宋国大夫华元发起,后因楚国撕毁盟约而没有成功。第二次是在公元前年,由宋国大夫向戌发起,会议确立晋楚两个大国同做盟主,除齐秦外,其余小国要同时朝见晋楚,向两国同时纳贡。
春秋中期,中原地区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连祸结,一些小国及人民饱经战乱,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中小国家反对战争,使争霸战争失去了社会支持;再加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权力斗争,使得国君无力对外扩张,在此情势之下,公元前79年,宋国大夫华元首先倡导和平,向晋楚提出弭兵倡议,晋楚两国接受了这个倡议,但是三年后,楚国毁约,中原诸国又卷入了三十余年的战争。
三十多年后,宋大夫向戌再次倡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双方最后决定,除了齐秦两个大国和他们的附庸邾滕等小国之外,其他各国都要“交相见”,同时担负对晋国和对楚国的朝贡义务。
会议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歃血仪式,所有与会的诸侯代表都要歃血为盟,对天发誓。这时,楚人又要抢先歃血,争当盟主的位置。晋人表示反对,楚人就露出了赴会之时暗藏于衣服内的铠甲,准备与晋人拼命决斗。晋人对此毫无防备,只好眼睁睁地把盟主的地位让给了楚国,让楚国代表先行歃血行誓。
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就是晋楚两国相互承认了彼此的既得利益,两国几乎所有的附属国必须既朝晋又朝楚,同时尊奉晋楚两国为霸主。这实际是晋楚两国在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互相妥协,以牺牲小国利益的办法,瓜分霸权的结果。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各国得以维持暂时的和平。
弭兵之会,是春秋时期的重大转折。之后,中原地区的霸权之争便告一段落。以往那种国与国之间的斗争逐渐转向了各国内部的斗争,许多国家内部都渐渐发生了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一种新兴的社会制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社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弭兵运动都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齐,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为了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前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历史作用应当引起人们重视。
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战国时代,制度混乱不一。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治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也不能消灭学派上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
焚书
公元前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坑儒
坑儒这件事是由两个术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史记》记载的侯生卢生非议始皇的话来看,诸如:“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上乐以刑杀为威”,明显是用儒家口吻批评偏重法家的秦始皇,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0名书生全部坑杀。
影响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坑儒首先是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造就了中国“大一统”格局;其次是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知识分子的大摧残,知识的大倒退;最后是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公元前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即位。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的徭役赋税负担更为沉重,刑法愈加苛毒,广大劳动人民在饥饿与死亡线上挣扎。
起义导火线
公元前09年,秦二世下令征发淮河流域的900名贫苦农民去防守渔阳,佣农出身的陈胜和贫农出身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时,遇上了连绵的阴雨,不能如期赶到渔阳戍地。按照秦法规定,误了期限就要全部被处死。
押送他们的两个军尉非常凶暴,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军尉杀掉,接着对大家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使不杀我们,而戍守边疆死的也有十之六七。何况壮士不死则已,既然要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他们的话激励了戍卒的斗志,大家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组成一支农民起义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起义全面爆发
起义军迅速攻下了好几个县城,由于不断有百姓参加,部队发展得很快,当攻占陈县(今河南睢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骑兵千余,战车六七百辆,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张楚(意为张大楚国),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向西进攻荥阳(今属河南省),命武臣张耳陈余等北伐赵地,邓宗南征九江郡(治所寿春,即今寿县),周市夺取魏地。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旧楚国境内,百姓和旧贵族也纷纷起兵反秦。
吴广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向击秦。义军由于缺乏战斗经验,又孤军深入,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陈胜吴广起义最终的结果
随着反秦战争的发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陈胜变得骄傲,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再听从他的节制。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也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田臧竟假借陈胜的命令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队伍全军覆灭。章邯既在荥阳获胜,乘胜猛扑陈县,陈胜接战不利,突围逃至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为叛徒庄贾杀害。此后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的苍头军虽两度收复陈县,处死庄贾,但张楚政权已不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虽不到一年而败亡,但在全国燃起反秦烈火,不久秦王朝的统治就被推翻了。
梁武帝萧衍好佛,先后四次出家为僧。最后一次出家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当然只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梦。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我这个人很少做梦,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过了0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本来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0万,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阳。侯景听到高欢死了,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投降了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召侯景到长安去,准备解除他的兵权。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当,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见了侯景派来的使者以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无事,现在接纳了北朝叛将,只怕引起纠纷。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接纳了侯景,可以乘机恢复中原,再想起他做过的一个梦,认为这是佛祖来帮助他了。他就不听大臣的劝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兵五万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多年没有打仗,纪律很差,跟东魏一交锋,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东魏又进攻侯景,侯景大败,只剩下八百个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东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张双方重新讲和,说他们愿意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知道这件事,害怕起来,派一个人冒充东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不知道这是侯景的试探,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说只要把萧渊明放还,就立即把侯景交给东魏。侯景本来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决定叛变了。
梁武帝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在长江南岸布防抵抗。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权迷心窍,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台城包围起来。
侯景用尽办法攻台城,台城里的军民坚决抵抗。双方相持了0多天。台城刚被围的时候,城内还有百姓0多万人,兵士万多。到了后来,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饿死,剩下的不满000人。城里到处是尸体,没人掩埋。大家都盼着南梁各州的诸侯王军队,迟早会来救援。却不知道各地来救援的诸侯王带了0万人马,在建康周围按兵不动。大家都推三阻四,说要等别的救兵来。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同伙萧正德,又把梁武帝软禁起来,连吃的喝的也给他很少。最后,梁武帝活活饿死在台城里。
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梁朝皇帝当傀儡。年,自立为皇帝。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百姓对侯景切齿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立刻土崩瓦解。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杀了。
隋炀帝大业七年(年),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同郡的单雄信等人也都前往参加。他们在永济渠沿岸劫夺来往船只,以致“资用丰给,附者益众”,起义队伍逐步扩大起来。
大业十二年(年),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加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投奔瓦岗军。李密较有政治眼光,他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
荥阳是中原的战略要地,向东是一片平原,向西是虎牢关。虎牢关以西的巩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取得洛口仓不仅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而且已逼近东都洛阳。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
面临强大的瓦岗军,荥阳太守杨庆无可奈何,隋炀帝特派“号为名将”“威振东夏”的张须陀为荥阳通守,镇压瓦岗军。李密认为张须陀勇而无谋,遂建议翟让与张须陀正面接战,佯败而北走。李密率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张须陀紧跟翟让十余里,到大海寺以北的林间时,李密伏兵四起,隋军陷入重围。张须陀本来掉以轻心,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强兵,使他措手不及,战败被杀。这次失败,隋军“昼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这次瓦岗军的胜利是对隋炀帝政权的沉重打击。
大业十三年(7)二月,瓦岗军攻取洛口仓,并开仓济贫。贫苦农民大量参加起义军。隋朝在洛阳的越王侗(炀帝之孙)派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军000人前往镇压。翟让李密预先探知了隋军的动向,作了周密的部署。刘长恭对瓦岗军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表面看到瓦岗军的人数不多,遂麻痹大意起来,瓦岗军乘隋军初来乍到,饿饥疲惫之时,大举进攻,隋军大败,死者十之五六,刘长恭仓皇逃回东都。瓦岗军得到大量的辎重器甲,力量壮大,声威大振。
四月,瓦岗军逼近东都城郊,攻破回洛仓(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致使东都粮食缺乏,陷入困境。九月,瓦岗军又攻破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东南),开仓济贫,起义军增加了0多万。这时,瓦岗军控制了中原广大地区,达到了鼎盛时期。瓦岗军还公开宣布了隋炀帝的十大罪状,明确表示要推翻隋炀帝政权了。
正当瓦岗军日益强大的时候,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激化了。由于李密在屡次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威望也就越来越高,翟让遂主动把领导权让给了李密。后来,翟让的哥哥翟弘以及王儒信等人又劝翟让夺回领导权,这样一来,矛盾日益激化,以致最后李密杀了翟让。
瓦岗军内部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武德元年(8)六月,宇文化及率江都隋军北上,瓦岗军虽然在对宇文化的作战中取得胜利,但也损失严重。九月,东都隋军乘机发动进攻,瓦岗军全面失败,李密走投无路,于十月奔赴长安,向新建的唐朝投降。
虽然瓦岗军走向失败,但仅有的洛阳隋军残余势力也已面临末日了。
唐玄宗李隆基除掉韦后和太平公主后,革除弊政,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强本固边,使唐王朝继贞观之后又进入一个辉煌的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可是,唐玄宗在位年久,自以为大功告成,渐渐耽于声色,亲佞人而远君子,委政于权相李林甫杨国忠,政治日益腐化。特别是由于府兵寝坏,边防多事,边将的权利日益膨胀,造成外重内轻之势。最后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禄山是营州柳城的混血少数民族后裔,性狡黠,善逢迎。开始当过管理边境贸易的小吏“互市郎”,后投在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门下。因骁勇善战,且善逢迎,而不断受到提拔擢升,平步青云。至天宝十载,安禄山集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于一身,唐北方的三镇重兵8。9万人已尽归安禄山的掌握之中,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安禄山于是成为权倾一时的边帅。安禄山几次入朝,看到唐廷承平已久,武备废弛,而自己又重兵在握,因而逐步心怀异志,并秘密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为了掩饰自己的叛乱阴谋,他装痴卖傻,勾结李林甫对唐玄宗百般献媚,邀功固宠。又以御边为名,在范阳北筑雄武城,贮聚兵器。蓄养战马,并暗中聚敛财物,私制官服鱼袋,选8000名同罗奚契丹室韦等北方民族骁勇善战的壮士为“曳落河”,积极操兵备战。在组织上,他网罗党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高尚等为心腹,以史思明等异族将领为骨干的反唐集团。杨国忠屡次说安禄山要造反,但玄宗却深受蒙骗,执迷不悟。为了进一步笼络安禄山以防其造反,他甚至采取了姑息养奸的政策,不断地为安禄山加官晋爵,并将荣庆公主许配给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天宝十四年六月,玄宗为安庆宗完婚,手诏安禄山进京观礼,安禄山称病未来。七月,安禄山表请献良马000匹,每匹由名马夫押送,另派番将人看送。玄宗这才稍有疑心,下诏让安禄山把送马之事推到冬日,并请他来京,声言在华清宫为他建了一个专用温泉池,禄山又拒不奉召。至此,安禄山反相已经毕露,于是在天宝十四载(7年)十一月初九,诈称奉玄宗密旨率军入朝讨伐杨国忠,在范阳起兵造反。
安史之乱经历了8年的时间才得以平定。唐平安史之乱中,由于轻弃潼关急于取两京而不先攻范阳断安军归路,收复两京后,又未及时追歼安军等几次战略失策,致战事旷日持久。战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唐王朝从此由盛而衰。战后,唐廷被迫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渐开部分藩镇割据局面。
唐玄宗在位(77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军余部还保持相当大的势力,昏庸懦弱的唐代宗为了求得苟安,“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在平叛的过程中,唐朝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授予节度使的称号。在这种情况下,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并长期存在。藩镇割据是唐朝后期政局的一个主要特征。
为了刺探各自的情报,唐朝中央和地方藩镇之间常常招揽幕僚互派谍报人员。各个藩镇尤其重视派出谍报人员留驻唐朝中央,探听中央的各方面消息,特别是中央对藩镇的态度采取的措施,以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在唐朝后期的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是成德魏博和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的割据,始于7年李宝臣的称雄;魏博镇(今河北大名),自7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卢龙镇(今河北遵化),自7年李怀仙开始割据。三镇在军事上各自拥兵自重,虽然表面上尊奉朝廷,但实际上保持独立,经济上赋税不入中央;政治上,法令官爵都自成一体,节度使的职位也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加以承认,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以外,重要的藩镇还有淄青镇(今山东益都)淮西镇(今河南汝南)沧景镇(今河北沧州)等等。它们也多仿效河朔三镇,专横跋扈,割据称雄。
中央和藩镇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总体上中央占劣势,在谍报战中地方占有先机。
各藩镇为了维持自身的独立状态拥兵自重,不断加强对境内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和盘剥。许多节度使为了维护统治,一方面拼命扩充军队,另一方面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非常优待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到他们的死命效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后来藩镇势力越来越大,唐朝末年以后发展到了顶峰,五代十国就是藩镇割据发展壮大的结果。这种状况,直到北宋建立后才有了改观。
唐王朝在平藩中耗尽了精力,农民起义又使它摇摇欲坠。封建割据势力乘机混战,各霸一方,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末年朝廷的官员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加速走向灭亡。
牛李党争的开端
牛李党争的开始是由进士考试而起。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于是他就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牛僧孺李宗闵)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谁知这件事却引致朝野哗然,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疾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牛李党争的斗争
唐穆宗即位后,又举行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主持,结果又被告徇私舞弊。在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的证实下,钱徽被降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了。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心排挤他,于是便恨透了李德裕。牛僧孺当然很同情李宗闵,于是以后牛僧孺李宗闵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两派明争暗斗的很厉害。
到了唐文宗即位以后,李宗闵走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向文宗推荐牛僧孺,也把他提拔成宰相。这样,两人一掌权,就极力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贬谪他为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使。那时候,西川附近一个吐蕃将领投降,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一个重镇维州(今四川甘孜州东部)。李德裕大喜,立刻上书朝廷,以为自己立下大功,立刻飞黄腾达。但是宰相牛僧孺却对唐文宗说:“李德裕收复了一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那才不合算呢!”牛僧孺还要唐文宗下诏叫李德裕将维州还给吐蕃,李德裕很是气愤。
到了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当上了宰相。他极力排斥牛僧孺李宗闵,把牛党的人都贬谪到南方去了。8年,唐宣宗即位后,对武宗时期的旧臣一概排斥,撤了李德裕的宰相职务,把李党的人全部贬谪到朱崖州(今海南)去了。至此,闹了0年的牛李党争终于收场了,但是混乱的唐王朝已经乱得不可收拾了。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他的下属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幸亏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杯酒释兵权”后,禁军中的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了,只剩下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使指挥使这3个不能相互统属的职务,这三使各领一司(合称“三衙”),互相牵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三衙”的长官都是由资历较浅的后辈武将担任,使其难以在禁军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势力。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由皇帝直接控制兵权,这个做法一直为其后辈沿用。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个藩王。他们本来都是明朝辽东边将,后来降清,或开关迎接清军进入山海关,或为清廷南征北战,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
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权之后,便封他们为王,给予高官厚禄。派吴三桂驻防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驻防广东,耿精忠驻防福建,作为清朝控制南方边远地区的藩篱。“三藩”握有重兵,其中吴三桂势力最大。“三藩”凭借手中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专横跋扈。他们的权势日重,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一直想撤掉“三藩”,又怕处理不好,局面不可收拾,只好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公元7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康熙帝,说自己老了,想告老还乡,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康熙帝认为这正是削弱三藩实力的好时机,就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允许他儿子继承爵位,还命令撤销靖南府。
康熙帝这一举动,使吴三桂与耿精忠大为震动。他们为了试探朝廷的态度,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帝看过奏章,立即召集大臣商议,许多大臣不主张撤藩,怕引起叛乱,有的大臣坚决同意撤藩,意见不能统一。康熙帝说:“三藩早有谋反之意,撤也是反,不撤也是反,不如先发制人,免得拖久了,后患无穷。”于是,下诏将三藩撤掉,派官员前往滇粤闽三省料理搬迁事宜。吴三桂没有想到康熙帝真的同意撤藩,决定起兵造反。7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两路进攻湖南和川陕。
三藩叛乱,朝廷内一片混乱。那些不主张撤藩的大臣,极力叫嚷要向三藩求和。康熙帝撤藩的决心坚定,他一面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孤立吴三桂;一面调动八旗军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吴三桂听说耿精忠与尚可喜都被清朝廷降服,十分恼怒。他孤立无援,军队内部人心涣散。康熙帝令八旗军奋勇作战,双方在西北西南华南相持了五年。78年,吴三桂78岁,他急急忙忙在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建元昭武,国号大周,企图用这种办法鼓舞士气。可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清军进攻越来越猛烈,吴军节节败退。吴三桂自知大势已去,心中一急,突然中风昏厥,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吴三桂死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继位,改元洪代。吴世藩护送吴三桂的棺柩,从湖南撤离,退回云南昆明,仍然与清朝廷对抗。清军大举进攻昆明,吴世璠自杀了。
从此,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
清王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知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激烈的民族敌忾情绪。大规模有组织的抗清武装斗争结束之后,反清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字作品在民间流传,并与以恢复明朝为目的的反清暴动结合起来,使满族统治不得安宁。
清朝各个时期的文字狱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山东发生了黄培诗案。黄培是山东即墨人,明末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明亡后,隐居在家。曾经接济过于七农民起义军,所作诗如“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入金徽”“平沙一望无烟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黄培反清的民族思想,他还和一帮同道结为大社。告黄培的人是他家世奴,家仆黄宽之孙黄元衡。黄元衡本姓姜,在他考中进士当上翰林后,为了归宗还姓,解除与黄家的主仆名分,就向官府控告黄家私下刻印并收藏有“悖逆”的诗文书籍等。因此黄培等十四人被捕入狱,被处斩。姜元衡还嫌不够,又伙同恶人上了一道《南北通逆》的禀文,指控顾炎武等“故明废臣”和对清廷怀有二心之人,南北之间的通信,不是密谋造反,就是诽谤朝廷。在这份居心叵测的禀文中,姜元衡点了约三百人的名字,企图制造一件大案。此案果然被弄到奉旨办理的地步,山东总督巡抚也亲自过问。顾炎武为此被囚禁了近七个月,经朱彝尊等人四处营救才出狱。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虽短,有案可查的文字狱近0起。雍正即位初期,几起文字狱都是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副产品而出现的;雍正后期,几起文字狱转向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反清思想和民族气节。雍正即位之初,借“朋党”的罪名,屡兴大狱,整治那些曾争夺皇位的宿敌,如皇八子皇九子等,跋扈的权臣,如年羹尧隆科多,以及结成科甲朋党的汉族官员。雍正六年(1728年),发生了湖南士子曾静张熙策动陕甘总督岳钟琪谋反,而引发一场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此后的文字狱出现了两个新的动向:一是文字狱被有意识地用作压制汉族知识分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节的重要手段;二是告讦蜂起,多数文字狱都是自下而上的举发。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而由牵强附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造出的文字狱,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甚至一些疯子胡乱涂抹也被定为“逆案”,凌迟处死。
文字狱的危害
一是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读书作文动辄得祸,文人学士只好泯灭思想,丢掉气节,或者死抱八股程式,背诵孔孟程朱的教诲以求科举入仕;或者远离敏感的学术领域,远离现实,把全部精力用于训诂考据的故纸堆中。
二是文字狱败坏了官场风气。清朝官员大多数是科举入仕。作为文人,他们有可能成为文字狱的牺牲品;作为官僚,他们又是文字狱的制造者或帮凶。
18世纪末期,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化中国,并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清廷财政越发困难。当时湖广总督林财徐眼看鸦片危害之烈,上书朝廷,力主禁烟。
全国禁烟
禁烟主张刚一提出,就遭到反对。以琦善为首的弛烟派评击黄爵滋,以各种理由将烟害问题归疚于其他社会问题上,而且主张禁烟的官员不过是少数人,就连道光帝即位前也尝过鸦片,后来醒觉才戒掉烟瘾,使他对禁烟一事犹疑不决。但林则徐早已于江苏巡抚及湖广总督任内时禁烟,把烟贩及鸦片吸食者一扫而空。鉴于林则徐的成功,令道光帝认为禁烟并非不可行,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革除吸食鸦片的庆亲王奕窦辅国公溥喜之爵位,又将弛烟派的许乃济品位降级。道光帝召林则徐入京,一连八日,天天皆召见林则徐商谈禁烟,道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88年月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关防,全国禁烟。
林则徐成为钦差大臣之后,引起弛烟派和满州贵族不满,但碍于道光帝的皇威,不敢公开反对,只得暗中阻挠。弛烟派首领琦善向林则徐威迫利诱。
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通力合作,发布道光帝圣旨,查封烟馆,逮捕烟贩,下令处死了中国烟贩冯安刚。林则徐最大的阻力是怡和洋行的威廉。渣甸及宝顺洋行的兰士禄。颠地。威廉。渣甸为阻止林则徐,返回英国,游说政府对清廷采取强硬行动。林则徐一知道人称“铁头老鼠”的威廉。渣甸离去便高兴表示:“铁头老鼠,狡猾的鸦片走私头目,畏惧天朝的愤怒,已经回到烟雾之地。”
销烟方法
缴获大量鸦片之后,林则徐本想将鸦片运回京师销毁,不过御史邓瀛认为为防鸦片被偷偷换掉,就地销毁更好,道光帝同意。林则徐决定于虎门公开销烟,接下来林则徐就要找出销毁鸦片的方法。林则徐曾使用传统销毁鸦片“烟土拌桐油焚毁法”,但膏余却会渗入地中,吸毒者掘地取土,仍得十之二三。于是林则徐找出第二种方法“海水浸化法”。
海水浸化法的办法是在海边挑挖两池,池底铺石,为防鸦片渗漏,四周钉板,再挖一水沟。将盐水倒入水沟,流入池中。接着把烟土割成四瓣,掉入盐水,泡浸半日,再投入石灰,石灰遇水便沸,烟土溶解。各工作人员拿木耙不停在池中搞拌,务求烟土完全溶入水中。待退潮时,把池水送出大洋,并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涓滴。
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史例,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史学家认为,它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对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后羿射日雕塑
◆夏寒浞冢(今潍坊市寒亭区)
延伸阅读
后羿射日
神话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成康之治
“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西周成康时期,农业生产蓬勃发展人民生活相对改善四方少数民族纷纷来贺等升平景象,这是由于西周初年以礼治国崇尚道德教育实施惠民政策和严格执行法制的结果。
◆周公像
延伸阅读
周公庙传说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大鼎仿佛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览凭吊。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成王方鼎。西周
国人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它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此暴动之后,西周很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害夫簋,又名厉王簋。西周
◆害夫簋铭文。西周
延伸阅读
典故“道路以目”
周厉王采用荣夷公的“专利”政策,把山川大泽都封锁起来,百姓要想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得先交纳很多税款。大臣芮良夫劝谏说:“山泽是天下共有的东西,百姓都得靠它活命。周朝祖先文王时候,尽力向百姓布施利益,尚且害怕百姓有什么怨恨,现在这个专利政策让百姓都活不下去,王的统治能不发生危险吗?”厉王利欲熏心,不听劝告。
厉王招来卫国的很多巫师,让他们监视百姓,谁说出一点表示不满的话就杀掉谁。百姓不敢说话,在路上碰见就互相用眼色表示愤怒。召穆公说:“自古天子都想方设法了解百姓的真实想法,让百官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连平民百姓也有机会给天子进言,这才能斟酌损益,治理好国家。现在百姓有怨言不敢说,就像汹涌的洪水被土石拥堵住一样,一旦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厉王一意孤行。三年以后,百姓暴动,厉王仓皇驾车逃走,后来在逃亡中度过了余生。
弭兵运动
“弭兵运动”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是推动春秋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弭兵运动,暂时停止了战事,对各国发展社会经济提供了较安定的环境,有一定进步性。而“弭兵运动”的促成,也反映了宋国作为弱小国家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宋国外交的巨大胜利。
◆宋公栾戈。春秋
◆向戌弭兵会议后之中原局势
延伸阅读
向戌讨赏
向戌身为宋国大夫,在前457年开始牵线晋楚两国重臣,意图再次达成弭兵和议,由于他与晋国大夫赵文子,楚国令尹子木关系友善,他先亲自造访晋楚二国,借这两人在国内的影响力说服楚晋,并亲自拜访齐国,遣使秦国,使之答应会盟于宋,各小国亦是如此。但晋楚之间对于礼仪细节以及谁为盟主的问题而争议,向戌加以调解,加上晋国赵文子思忖情势决定退让盟主之位,使会议得以顺利在前456年召开进行,最后成功下盟约,使晋楚之间维持了数十年较为和平的日子。
他立下功劳之后,向宋公请赏封邑,大臣子罕认为兵为国家重要之事,完全废兵是危险的,而且他只是用诈术完成使命,还想请赏,是贪得无厌,向戌听到此话,也同意他的看法因此辞去封邑的要求,所以说他是个知过能改的人。
合纵连横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其他弱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苏秦和张仪
◆合纵连横示意图
延伸阅读
张仪戏楚怀王
向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焚书坑儒
秦始皇采取极其野蛮粗暴的方式“焚书”“坑儒”,希望以此残酷的手段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残酷和皇帝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焚书摧残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文化繁荣局面,使文化宝库蒙受了灾难。坑儒则沉重地打击了儒家学派及广大知识分子,使法家学说完全官学化。而秦王朝就是因为独行法家严酷理论才导致速亡的。
◆李斯石像
◆李斯峄山刻石
知识小百科
李斯一生
李斯,字通古。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陈胜吴广起义
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旧址
◆陈胜吴广起义示意图
延伸阅读
对陈胜的评价
《陈涉世家》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篇,在这篇文中,我们会对陈胜有这样的印象:
一是年轻时有大志。陈胜年轻时“与人佣耕”,他不甘心受人奴役,同情跟自己同命运的人,从“怅恨久之”可以看出,他是在痛苦中思考,如何改变这种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因此才对众佣者说:“苟富贵,无相忘。”当众佣者表示不理解时,他又进一步说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他当时已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
二是善于抓机遇。二世是靠赵高搞阴谋上台的,执政还不满一年,最高统治集团当中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戍卒屯驻的地点大泽乡距秦首都咸阳较远,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易于突破;而因遇雨失期,已被置于死地的九百戍卒,则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作为屯长的陈胜看出并抓住了这次绝好时机,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
三是有组织领导才干。起义的舆论准备充分,发动起义的火候掌握得好,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
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是南朝梁武帝统治时发生的一场重大政治混乱,南朝政治为之巨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使本已势弱的南朝政权从此更为衰弱,特别是对南朝的阶级关系变动的影响更为显著。
◆萧衍像
◆骑兵和步兵战斗图。南北朝
延伸阅读
风筝求救
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549年)时,侯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于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帝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风筝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
瓦岗军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力量中最强大的瓦岗军,经3年的浴血奋战,在河北江淮等地义军的配合下,以摧枯拉朽之势,基本摧毁了隋王朝的反动统治,起义战争的胜利成果已是垂手可得。然而,由于义军内部的一系列错误,却失之交臂,做了李渊集团建立唐王朝的铺路石。
◆瓦岗军点将台
◆隋末农民起义早期示意图。
延伸阅读
瓦岗寨五虎将分别是谁?
瓦岗寨五虎将是:飞虎将秦琼猛虎将罗成雄虎将王伯当螭虎将程咬金烈虎将单雄信。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
◆安禄山像。
◆安史之乱示意图。
延伸阅读
安禄山认干娘
杨玉环与李隆基常在宫中探究音律,鸾凤和鸣。二人到李隆基创办的梨园,也就是演艺班子里去演习。梨园里长满梨树,梨花盛开。梨园弟子为皇帝和贵妃表演各种舞蹈和参军戏角抵戏。
安禄山学过舞蹈,他趁唐明皇和杨贵妃玩得高兴时赶到梨园,表演了拿手的胡旋舞,赢得皇帝和娘娘的青睐和赞叹。安禄山抓住贵妃口中的一个赞词,不失时机地认杨玉环为干娘;在唐明皇的促成下,杨玉环被动地认了这个义子。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使皇室权利日益散聚,中央政府内部淫奢,权掌贵部,臣掌下达,特别是地方权限的无限扩大,使得地方渐危,中央的束力日减,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
◆张潮仪将军出行图。唐。佚名
延伸阅读
宰相与马齿苋
唐朝安史之乱,各地藩镇割据,宪宗即位平定西川之叛,遂派宰相武元衡为西川节度使。武镇守西川不久,身患恶疮,久治无效,乃回京请太医诊治,亦难愈矣!
后来有一厅吏献一妙方,将马齿苋捣烂,敷其疮口,每日一次,未几疮除,朝野惊叹,方晓其有清热解毒化脓消肿之奇效,皆称天赐神草马齿苋。
◆武官佣。唐。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又称朋党之争,是唐朝后期中央政权中出现的延续四十多年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倾轧,是唐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李德裕像
延伸阅读
牛僧孺喜好收藏奇石
牛僧孺在各地任职的朋友同窗大都知道他有石癖。一次,他在苏州任地方官的朋友李某辗转搞来几座“奇状绝伦”的太湖石峰,“池塘初展见,金玉身凡轻。侧眩魂犹悚,周观意渐平。似逢三益友,如对十年兄。旺兴添魔力,消烦破宿酲。”牛僧孺激赏之余,写成一首40句的五言长诗,寄奉同窗白居易和刘禹锡,白刘二人前往观瞻后,也大为称奇,各自奉和了一首,白居易称赞其“在世为尤物,如人负逸才”,自叹虽曾为苏州刺史,却无缘得此奇石,“共嗟无此分,虚管太湖来”。刘禹锡在诗中也提到:“有获人争贺,欢遥众共听。一州惊阅宝,千里远扬舲。”读来令人想见其风采。牛僧孺在邸墅中罗致了大量的太湖石峰,朝夕相对,如坐春风,“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并把太湖石峰从大到小分为甲乙丙丁四类,每类分别品评为上中下三等,刻于石表,如“牛氏石甲之上”之类,这便开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风的先河。
◆朋党之争图
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采取的一个具体措施。他只给交出兵权的将领一个无权的虚衔,在经济上尽量满足这些将领的欲望,用和平的手段将他们手中的兵权夺取过来。
◆宋太祖像
◆宋雪夜访普图。明。刘俊
延伸阅读
赵匡胤下棋输华山
赵匡胤胸怀四方之志,喜游名山大川。一天,到新安锦屏山下游玩,巧遇陈抟老祖,二人在下棋亭上下起棋来。陈抟老祖先输一盘后,对赵匡胤说:“你将贵为天子,下棋应该有点气魄。再一盘你输了,请把华山输给我,我将辟为道教圣地。”赵匡胤以为是一句戏言,随口答应,并写了文约。这一盘赵匡胤真的输了。忽然想起父亲传给他的四句话,又想,未当皇帝先输华山,定受后人耻笑,忙去夺那张文约,谁知陈抟老祖已想法将它刻贴在三公山上。自此“华山文约”成了华山奇景。
三番之乱
平定三藩,对于清廷来说,是真正完成统一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对各地汉族军阀,严加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从此之后,开始从事行政和财政经济的调整改革,然后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
◆平定三藩叛乱要图
◆《纪功图》
延伸阅读
典故“冲冠一怒为红颜”
当吴三桂领兵赴京朝见新主(李自成),走至永平沙河驿时,遇到从京城逃出的家人,吴三桂问:“我家里人好吗?”家人说:“被闯王抄了。”吴三桂说:“没关系,我到后就会归还。”又问:“我父亲好吗?”答:“被拘捕了。”吴三桂说:“我到后就会释放。”又问“陈夫人(指陈圆圆)还好吗?”答:“被闯王带走了。”此时,血气方刚的吴三桂勃然大怒,厉声叫到:“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随后,掉头打回山海关,以明朝大臣的身份,向昔日的宿敌清军递去了请兵书,希望多尔衮“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也就是说吴三桂为了一个苏州名妓陈圆圆,将大汉江山出卖给了满清。
清代文字狱
满清时期的文字狱是空前绝后的,而且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更是无以复加的强化。
◆吕留良像
◆《庄氏史案本末》书影,康熙初期文字狱史料。
延伸阅读
裘琏戏笔之祸
裘琏是浙江慈溪人,少时曾戏作《拟张良招四皓书》,内有“欲定太子,莫若翼太子;欲翼太子,莫若贤太子”“先生一出而太子可安,天下可定”等语句,当时颇为传诵。康熙末年,七十岁的裘琏中进士,后来致仕归乡。雍正七年(1729年),八十五岁的裘琏突然被捕,原来有人告发他那篇代张良写的招贤信,是替废太子胤礽出谋划策。次年六月,裘琏卒于京师狱中。少年戏笔,老年得祸,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人们的爱国意识。
◆林则徐像
◆林则徐书法
延伸阅读
林则徐的廉洁小故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5月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请大人笑纳我们的小小见面礼。”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大红软缎衬垫上放着一套鸦片烟具:白金烟管,秋鱼骨烟嘴,钻石烟斗,旁边是一盏巧雅孔明灯和一把金簪,光彩夺目,起码值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