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拾遗兼补漏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误入贼船最新章节!
昨天夜里,范晔整理了一夜书稿,这是他近两年来修编《后汉书》的心血和成果,他将满案的书稿分类整理,按照先前准备的编写大纲,从世祖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共九卷,光武帝皇后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贾贵人、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为一卷,已经修编出十卷,作为第一部《本纪》,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橱里,这才伸伸腰,甩甩臂,打了几个哈欠,在书房里打起盹来。
范晔刚闭上眼睛,师爷急匆匆地走来道:“大人,不好了!郡衙门外有两人打了起来!”
范晔迷糊着眼问道:“是何人在郡衙门前打架?”
师爷道:“一个是学堂先生王中义,一个是郡衙主簿王中仁。”
“王中义和王中仁不是亲兄弟吗?他们兄弟俩为何大动干戈呢?”
“听他们说,是为争住祖上留下的上房之事。”
“你怎么不劝说劝说?”
“我说了,他们不听。”师爷为难地道,“这兄弟俩非闹着要大人给评评理不可!”
范晔坐起身,穿上鞋,来到郡衙门口一看,这兄弟俩已经打得鼻青脸肿,便上前拽着两人喝道:“住手!大清早在郡衙门口大打出手,成何体统?”
王中义和王中仁听到范晔的喝声,慌忙停下厮打,同时跪在地上道:“大人,你给我评评理。”
范晔道:“不用急,一个一个说。”
王中义道:“我先说!”
王中仁道:“我先说!”
范晔道:“有大不显小。老大王中义先说。”
“谢大人。”王中义便详细地述说了兄弟俩争住上房的情况。
原来是他母亲去世后。父亲也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把小儿子王中仁叫到床前道:“我的病怕是好不了啦,我死后,如果你们哥俩分家,咱这上房归你住,现在你去把你哥喊来,当着你们的面,我要把话说清楚。”
王中义来到病床前。老掌柜却说不出话了,头一歪便断了气。
老掌柜为啥要叫老二住上房,不叫老大住上房呢?原来是他听阴阳先生说过,他家上房占了风水,以后代代可以出官。老二不但在郡府做上了主簿,又生有两男一女,老大是一个穷教书匠,且只生有两个女儿,所以他要把上房给老二住。
老掌柜死后不久,他们哥俩便闹着分家。别的都好说,就是上房归谁住难着了。按常理。父母下世,兄弟分家,上房该由长子居住。但这家老掌柜临终有嘱托,上房偏要给老二住,究竟上房归谁,一时争执不下。
王家近邻有个王顺,是个刁赖之人,常常恨人富嫌人穷,当他听说王中义和王中仁为上房归谁争执不下时,心中暗自高兴,便从中挑拨,使他们兄弟俩两败俱伤,趁机渔翁得利。于是他找到王中义道:“义哥呀,父母下世,长子如父,上房应该归你。听说你们兄弟分家,老二想住上房,这岂不是乱了礼仪,让人耻笑吗?”
王中义听了王顺的话,觉得有道理,争住上房的事更加坚定下来。
王顺又找到王中仁道:“贤弟呀,你父亲临终有嘱托,上房给你住你就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老大虽然是长子,也不能违背父命去争住上房啊!亏得他还是个教书先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怎能如此不讲道理呀!”
王中仁听了王顺的话,也觉得有理,争住上房问心无愧。
经王顺这么一教唆,王家兄弟为住上房僵持不下,亲戚和邻居们都来调解,也无济于事。这时,王顺又撮弄他们兄弟俩据理上告,让官府判定。于是王中义便扯着王中仁往太守府走来。王中仁身在太守府做主簿,生怕影响太守爷修编《后汉书》,又怕为争住上房落下坏名声,打着就不肯前行,就这样他们撕撕扯扯地来到了郡衙门口。
当范晔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便各自申述居住上房的理由来。
王中义道:“大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父母下世了,按规矩无不是长子居住上房,我身为老大,这上房就该我住!”
王中仁道:“大人,民从官命,子从父命,家父临终遗言,上房归我,老大违背父命,情理难容,请大人主持公道。”
范晔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况且你们兄弟俩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为住上房争到公堂上来,就不怕世人耻笑吗?”
王中义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上房我一定要住!”
王中仁道:“他不仁,我也不义,这上房我一定要住!”
范晔打量一下王中义、王中仁道:“你们可知乌鸦反哺、鹁鸽呼雏的道理吗?”
“仁也!”兄弟俩回话道。
“你们可知鹿见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是何道理吗?”
“义也!”
“那马不欺母,羊羔跪乳为何?”
“礼也!”
“蜘蛛结网而为食,蚂蚁避水而塞穴呢?”
“智也!”
“燕非时而不至,鸡非晓而不鸣?”
“信也!”
范晔深有感触地道:“说得好啊!禽兽善知五常之礼,为人岂不知三纲之意?况乎,兄读万卷书,岂无治弟其才;弟长六科,焉有逆兄之道?即便是兄有不足,弟忍让之;弟有不足,兄包涵之,些微小利,能伤骨肉之情乎?王中义义而不义,王中仁仁而不仁。奈何!”
兄弟俩听罢范晔的一席话,羞得无地自容,各自骂道:“大人。我们是上了王顺的当了!”
一桩民事纠纷。在范晔的一问一答中平息了下去。
师爷在一旁道:“范大人言之有理。你们回去都好好想想吧!”
王中义、王中仁兄弟俩一脸窘相地离开了太守府衙。
吃早饭的时候,三姑娘道:“夫君,因为两间破上房,也值得你去公断吗?”
范晔道:“百姓的事儿没小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抱孙子去。”
三姑娘道:“这等民间小事,里长、亭长、党长就能调解,哪能让县令、太守亲自去处置的!”
“夫人言之差矣!”范晔道。“不要说是县令、太守,就连皇帝也是爱民如父呀!”
“你说说,哪个皇帝去为一个老百姓的家事而操心呢?”
范晔边吃饭边问三姑娘道:“你可知汉光武帝喜欢吃牛肉拉面的故事吗?”
“不知道。”三姑娘摇着头道,“说来听听如何?”
范晔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刘秀牛肉面”的故事来:
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善用兵、最能御权、学识最高、最能体察民意的一代帝王。他从小就喜爱耕种,常说“民以食为天”,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因其勤政爱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
公元23年初,刘秀亲率大军征伐王莽叛军。于西域边境(今甘肃一带)大获全胜,下令赈济战乱之地的百姓。并私下走访,体察民心。在一家茅草搭建而成的面馆前,忽听面馆内一阵摔碟子砸碗声,便走进去问店老板道:“这是怎么回事呀?”
店老板一脸苦相地道:“这几位客官说面里牛肉少,不好吃。”
刘秀弯腰拣起拉面,填在嘴里品尝起来,边品尝边说:“这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甘辛溜滑,有酣畅淋漓之感,好吃!好吃!”
原来那几位客官正是刘秀的属下,他们见主公不住地说这拉面好吃,便争先恐后地品尝起来,越吃越觉得味美可口,纷纷要求店老板多做上几碗,并要来两坛老酒,破例地同刘秀一起吃喝起来。
店老板见状,兴奋地说:“各位客官,你们给我带来了好生意,不然以后再没有客官光临小店了!在下感谢这位大官人了。”
刘秀问道:“你怎么感谢我呀?”
“是你为我这小面馆救了驾!”店老板道,“听说光武帝刘秀勤政为民,就把这面叫做刘秀牛肉面如何?”
刘秀和属下听后,不觉喷饭大笑起来。
bt2二
范晔有个习惯,吃罢早饭总爱躺在太师椅上休息片刻,最多吃顿饭的工夫。可今天与往常不同,在太师椅上一躺便打起了呼噜,直到晌午还未醒来。
“大人,快醒来!”师爷催促道。
“什么事呀!”范晔睁眼问道,“莫不是王家兄弟俩又大打出手?”
师爷道:“那王家兄弟已经和好如初。”
“那为何叫醒我来?”
“有贵客登门!”师爷道,“在下不敢不如实禀报。”
“哪来的贵客?”
“京城裴谢二位贤人。”
“哦!”范晔腾地站地身道,“两位儒门大家前来,肯定有要事相告,快请客堂就座!”
“他们早已在客堂等候。”
范晔走到客堂,拱手施上一礼道:“不知二位大人驾到,让二位大人久候,还请二位大人多多恕罪。”
范晔向上座一指道:“二位大人,请!”
“范大人请!”裴松之和谢俨也不谦让,各自在八仙桌两侧坐了下来。
范晔亲自为他们献上铁观音香茶,等待着裴松之发话。
裴松之并不开口,只是手捋八字胡,眯着眼,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范晔瞥了一眼裴松之,从他的神态上看,这次不宣而来,好像是吉大于凶,心中不免安定下来。心想,既然如此,你不开口。我也不做声。便沉默了下来。
谢俨见裴松之津津有味地一口接一口地啜着铁观音香茶依然不动声色。便拖着长腔,用浓重的鼻音问范晔道:
“范大人,你可知裴大人与老夫此番的来意吗?”
“二位大人不明示,卑职怎会知道呢?”
谢俨望望裴松之道:“裴大人,你就不要给范大人兜圈子了,快传旨吧!”
“老夫奉圣而来……”裴松之故意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唔,”范晔还是无动于衷,似乎上司的驾临与他毫不相干!便满不在乎地道。“裴大人只管讲来,是皇上要我的头?还是免我的官?”
裴松之“哈哈”一笑道:“皇上既不要你的头,也不免你的官!”
范晔迷惑不解地问道:“那皇上要你来传的是哪门子旨呀?”
裴松之道:“老夫受命前来,是察看范大人修编《后汉书》的进展情况。”
范晔如释重负地笑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你把谢大人也给请了来。不知二位大人有何见教?”
裴松之道:“听说范大人已修编帝后纪十卷,不知列传写到哪里了?”
范晔道:“卑职已写就《张衡传》,现正在写关羽、张飞二位大将。只是手拙笔曲,暂时停了下来。”
谢俨道:“写关羽、张飞,不可不写‘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何谓三桃结义?”范晔问道。
“三桃结义,就是刘备在桃园与关羽、张飞拜八字兄弟的事呀!”
“但不知他们是如何在桃园拜八字兄弟的?”
谢俨道:“说起刘关张三桃结义,还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呢!
关羽本是天上的一条火龙。因汉末宦官把持政权,政治黑暗。玉皇大帝发怒,命火龙下凡,在京畿一带烧一百万家房屋,以示惩戒。火龙心善,不忍伤害百姓,便在凡间只烧姓百的和姓万的两个贪官之家,便回天复旨。玉皇大帝得知真情后,认为火龙犯了欺君之罪,下旨在南天门外斩首。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后,恳请赦免,玉帝不准。于是观音菩萨托梦给五台山和尚,要他在某日某时用铜盆盛一团棉花,接住从天上落下来的一盆血,并好好保护。和尚按菩萨的点化,在那日果然接着了从天上落下来的一盆血。说来也奇怪得很,这滴血落在棉花上,不几天就变成了一个肉蛋,又过几个月,在肉蛋中竟蹦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来,和尚们精心喂养,这小孩就健康活泼地慢慢长大起来,大家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长生。
五台山历来香火旺盛,当时解良有一姓关的老夫妇,乐善好施,但年老无子,常到五台山进香,以求晚年添子,终身有靠。和尚们了解到关老夫妇的心愿,便把长生的身世给他们讲了,请他们把长生带回家抚养。关老夫妇求之不得,就把长生带回家去,取名关长生。
解良有一恶霸,见关老夫妇无子,意欲贪占关家财产。今见他们领回一个男孩儿,以后财产有了继承人,便寻三找四地欺负关老夫妇。不久,关老夫妇相继气病身亡,关长生一气之下,便杀死了恶霸。人命关天,官府派人来捉拿关长生,谁料,关长生当夜便离开了解良。但官兵穷追不舍,关长生正无处藏身之时,忽然前方有一茅屋,情急之下,只好躲了进去。屋里只有一位老奶奶,见关长声进门,便问道:“你是何人?怎么不打招呼就闯我家来?”
“官差正在追杀于我,”关长生求助道,“请老奶奶相救,我当永世不忘。”
老奶奶道:“只要你肯听话,我便能救你一命。”
“小生哪有不听之理!”关长生点头应允下来。
“你躺在床上。他们问你,你就说是我的儿子。”老奶奶说罢,一巴掌把关长生的鼻子打破,摸了把鲜血,在关长生的脸上一抹,把他抹成了一个大红脸,又用剪子在自己头上剪了几缕乌发,往关长生嘴边下巴上一按,竟成了长胡须。待老奶奶安排妥当,官兵们就追了进来。
一个官兵恶狠狠地问老奶奶:“老太婆,有一个白面书生跑到你家。快把他交出来!”
老奶奶道:“我家没有你要找的那个白面书生。不信由你们去搜查!”
官差搜到屋内。见床上躺着一个人,便问道:“床上躺的是什么人?”
老奶奶道:“是我儿子呀!”
官差从床上把关长生拉起来一看,此人是个大红脸,还长有一尺多长的胡须,确实不是他们要捉拿的白面书生,只好就此作罢,扬长而去。
老奶奶送走官兵,转回脸对关长生道:“以后要以忠义为立身之本。你就改名叫云长,字羽吧。”说罢,人和茅屋都不见了。至此,关羽方知是观音菩萨再一次搭救了自己。
“原来关羽的大红脸和长胡须由此而来呀!”范晔问谢俨道,“关羽是如何遇到刘备和张飞的?”
谢俨饮了一口茶,又接着讲了起来:
一日,关羽贩枣来到涿州,路过张飞庄时,只见一口井旁竖立着一块碑子,上而写道:“井中吊肉四五扇。圆磨盘子盖上边,谁能举起千斤石。割肉一方不要钱。”关羽像受到污辱似的,不禁怒从胸起,胆从肋生,随手放下车子,走到井边,抓起磨盘,像扔毛蛋似的把磨盘扔出丈余远,扯起绳子把一扇猪肉扔到车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关羽这番举动,吓呆了张飞肉铺的伙计,待伙计愣过神来,便慌慌张张跑到在一旁乘凉的张飞面前,惊呼道:“一个红脸大汉搬开磨盘,将一扇肉拿走了!”
张飞出生在涿州一个大地主家庭,家大业大。但他侠肝义胆,英雄气概,因无所事事,便干起杀猪宰羊这等凶残的生意,以显其英雄豪气。他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钱,杀猪宰羊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寻开心,找对手而已。因此,他把猪杀了将肉挂在肉案上,不是用刀在肉案上当来当去,就是在肉上方当来当去,总是不肯下刀。谁来买三五斤肉,他根本不看在眼里,也不给人家割。人们知道他的秉性,买肉不多者,就不敢光顾他的肉铺,所以他的猪肉老是卖不完,特别是在三伏天很容易变质腐烂,因此有“张飞卖肉,越卖越臭”之说。
粗中有细的张飞,为防止夏天猪肉变臭,便把猪肉用钩子钩住,用绳子吊在井中,自己则躲在远处乘凉。
张飞听到伙计来报,觉得遇上了对手,拔腿就追,边追边恶狠狠地怒斥:“大胆汉子,有何能耐,竟敢拿走我的猪肉,连个招呼也不打,这是何道理!”
关羽道:“你想自食其言吗?大丈夫言而无信,怎能在世上立身存命!你如此小视世人,算哪路英雄好汉!”
他俩一边唇枪舌剑,一边在桃树园中亮起了十八般武艺,拳对拳脚对脚地干起仗来。
看热闹的人不约而同地将他们围在中间,见他俩一个似天尊,一个似地煞,谁也不敢插嘴相劝。
正在这时,刘备卖草鞋路经这里,也来看起了热闹。当他见两位好汉都面带杀气之时,生怕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便不顾一切地分开众人,跳进圈子为二人和解道:“两位英雄好汉,何必为一扇肉大打出手?有本事就到疆场上去,那才叫好汉呢!”
关羽、张飞闻声停了下来,见刘备一脸福相,非同常人,便同时邀请刘备到酒楼饮酒,话语投机,一来二去,便结拜为三兄弟。
谢俨讲完“三桃结义”的故事后,裴松之问范晔道:“老夫还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不知范大人爱听不爱听?”
“这就不再烦裴大人的金口玉言了。”范晔道,“刘备三顾茅庐一说,本是出于南阳宛城卧龙冈上。卑职在家乡顺阳时就听爷爷讲过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
“哦!”裴松之道,“原来范大人对后汉之事早已成竹在胸呀!”
范晔道:“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那瓷器活,不瞒二位大人,卑职对《汉书》《三国志》和《东观汉记》已拜读不下百遍。”
“你可知诸葛亮最爱的古辞是什么吗?”裴松之问道。
范晔未回话,竟吟起了诸葛亮常吟诵的《梁父吟》来:htk
jz(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
田强古治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jz)ht
裴松之听罢范晔吟出《梁父吟》,不觉称赞道:“好啊!范大人不愧为名门儒家出身,对历史了如指掌,待你修编出《后汉书》,定能引起强烈反响!”
谢俨道:“老夫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范晔道:“谢大人有何建议,尽管讲来。”
谢俨道:“纵观诸史,都沿用了《史记》的体例和写法,只为帝王将相和后宫皇妃立传,很少光顾‘操行俱绝’的草芥之夫。请范大人在修编《后汉书》时要标新立异,除了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外,还要歌颂那些‘才行优高秀者’,多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侫邪恶,这才是‘正史’的根本所在。”
“谢大人所言极是。”范晔道,“卑职在修编《后汉书》时也有这个想法。待我修编出《后汉书》,一定呈送皇上御览并请二位大人指教。”(未完待续。。)
昨天夜里,范晔整理了一夜书稿,这是他近两年来修编《后汉书》的心血和成果,他将满案的书稿分类整理,按照先前准备的编写大纲,从世祖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共九卷,光武帝皇后光烈阴皇后、明德马皇后、贾贵人、章德窦皇后、和帝阴皇后、和熹邓皇后为一卷,已经修编出十卷,作为第一部《本纪》,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书橱里,这才伸伸腰,甩甩臂,打了几个哈欠,在书房里打起盹来。
范晔刚闭上眼睛,师爷急匆匆地走来道:“大人,不好了!郡衙门外有两人打了起来!”
范晔迷糊着眼问道:“是何人在郡衙门前打架?”
师爷道:“一个是学堂先生王中义,一个是郡衙主簿王中仁。”
“王中义和王中仁不是亲兄弟吗?他们兄弟俩为何大动干戈呢?”
“听他们说,是为争住祖上留下的上房之事。”
“你怎么不劝说劝说?”
“我说了,他们不听。”师爷为难地道,“这兄弟俩非闹着要大人给评评理不可!”
范晔坐起身,穿上鞋,来到郡衙门口一看,这兄弟俩已经打得鼻青脸肿,便上前拽着两人喝道:“住手!大清早在郡衙门口大打出手,成何体统?”
王中义和王中仁听到范晔的喝声,慌忙停下厮打,同时跪在地上道:“大人,你给我评评理。”
范晔道:“不用急,一个一个说。”
王中义道:“我先说!”
王中仁道:“我先说!”
范晔道:“有大不显小。老大王中义先说。”
“谢大人。”王中义便详细地述说了兄弟俩争住上房的情况。
原来是他母亲去世后。父亲也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把小儿子王中仁叫到床前道:“我的病怕是好不了啦,我死后,如果你们哥俩分家,咱这上房归你住,现在你去把你哥喊来,当着你们的面,我要把话说清楚。”
王中义来到病床前。老掌柜却说不出话了,头一歪便断了气。
老掌柜为啥要叫老二住上房,不叫老大住上房呢?原来是他听阴阳先生说过,他家上房占了风水,以后代代可以出官。老二不但在郡府做上了主簿,又生有两男一女,老大是一个穷教书匠,且只生有两个女儿,所以他要把上房给老二住。
老掌柜死后不久,他们哥俩便闹着分家。别的都好说,就是上房归谁住难着了。按常理。父母下世,兄弟分家,上房该由长子居住。但这家老掌柜临终有嘱托,上房偏要给老二住,究竟上房归谁,一时争执不下。
王家近邻有个王顺,是个刁赖之人,常常恨人富嫌人穷,当他听说王中义和王中仁为上房归谁争执不下时,心中暗自高兴,便从中挑拨,使他们兄弟俩两败俱伤,趁机渔翁得利。于是他找到王中义道:“义哥呀,父母下世,长子如父,上房应该归你。听说你们兄弟分家,老二想住上房,这岂不是乱了礼仪,让人耻笑吗?”
王中义听了王顺的话,觉得有道理,争住上房的事更加坚定下来。
王顺又找到王中仁道:“贤弟呀,你父亲临终有嘱托,上房给你住你就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老大虽然是长子,也不能违背父命去争住上房啊!亏得他还是个教书先生,算是个有学问的人,怎能如此不讲道理呀!”
王中仁听了王顺的话,也觉得有理,争住上房问心无愧。
经王顺这么一教唆,王家兄弟为住上房僵持不下,亲戚和邻居们都来调解,也无济于事。这时,王顺又撮弄他们兄弟俩据理上告,让官府判定。于是王中义便扯着王中仁往太守府走来。王中仁身在太守府做主簿,生怕影响太守爷修编《后汉书》,又怕为争住上房落下坏名声,打着就不肯前行,就这样他们撕撕扯扯地来到了郡衙门口。
当范晔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便各自申述居住上房的理由来。
王中义道:“大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父母下世了,按规矩无不是长子居住上房,我身为老大,这上房就该我住!”
王中仁道:“大人,民从官命,子从父命,家父临终遗言,上房归我,老大违背父命,情理难容,请大人主持公道。”
范晔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况且你们兄弟俩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为住上房争到公堂上来,就不怕世人耻笑吗?”
王中义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上房我一定要住!”
王中仁道:“他不仁,我也不义,这上房我一定要住!”
范晔打量一下王中义、王中仁道:“你们可知乌鸦反哺、鹁鸽呼雏的道理吗?”
“仁也!”兄弟俩回话道。
“你们可知鹿见草而鸣其群,蜂见花而集其众是何道理吗?”
“义也!”
“那马不欺母,羊羔跪乳为何?”
“礼也!”
“蜘蛛结网而为食,蚂蚁避水而塞穴呢?”
“智也!”
“燕非时而不至,鸡非晓而不鸣?”
“信也!”
范晔深有感触地道:“说得好啊!禽兽善知五常之礼,为人岂不知三纲之意?况乎,兄读万卷书,岂无治弟其才;弟长六科,焉有逆兄之道?即便是兄有不足,弟忍让之;弟有不足,兄包涵之,些微小利,能伤骨肉之情乎?王中义义而不义,王中仁仁而不仁。奈何!”
兄弟俩听罢范晔的一席话,羞得无地自容,各自骂道:“大人。我们是上了王顺的当了!”
一桩民事纠纷。在范晔的一问一答中平息了下去。
师爷在一旁道:“范大人言之有理。你们回去都好好想想吧!”
王中义、王中仁兄弟俩一脸窘相地离开了太守府衙。
吃早饭的时候,三姑娘道:“夫君,因为两间破上房,也值得你去公断吗?”
范晔道:“百姓的事儿没小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抱孙子去。”
三姑娘道:“这等民间小事,里长、亭长、党长就能调解,哪能让县令、太守亲自去处置的!”
“夫人言之差矣!”范晔道。“不要说是县令、太守,就连皇帝也是爱民如父呀!”
“你说说,哪个皇帝去为一个老百姓的家事而操心呢?”
范晔边吃饭边问三姑娘道:“你可知汉光武帝喜欢吃牛肉拉面的故事吗?”
“不知道。”三姑娘摇着头道,“说来听听如何?”
范晔滔滔不绝地讲起了“刘秀牛肉面”的故事来:
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九世孙,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善用兵、最能御权、学识最高、最能体察民意的一代帝王。他从小就喜爱耕种,常说“民以食为天”,认为农业是国之根本,因其勤政爱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光武中兴”。
公元23年初,刘秀亲率大军征伐王莽叛军。于西域边境(今甘肃一带)大获全胜,下令赈济战乱之地的百姓。并私下走访,体察民心。在一家茅草搭建而成的面馆前,忽听面馆内一阵摔碟子砸碗声,便走进去问店老板道:“这是怎么回事呀?”
店老板一脸苦相地道:“这几位客官说面里牛肉少,不好吃。”
刘秀弯腰拣起拉面,填在嘴里品尝起来,边品尝边说:“这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甘辛溜滑,有酣畅淋漓之感,好吃!好吃!”
原来那几位客官正是刘秀的属下,他们见主公不住地说这拉面好吃,便争先恐后地品尝起来,越吃越觉得味美可口,纷纷要求店老板多做上几碗,并要来两坛老酒,破例地同刘秀一起吃喝起来。
店老板见状,兴奋地说:“各位客官,你们给我带来了好生意,不然以后再没有客官光临小店了!在下感谢这位大官人了。”
刘秀问道:“你怎么感谢我呀?”
“是你为我这小面馆救了驾!”店老板道,“听说光武帝刘秀勤政为民,就把这面叫做刘秀牛肉面如何?”
刘秀和属下听后,不觉喷饭大笑起来。
bt2二
范晔有个习惯,吃罢早饭总爱躺在太师椅上休息片刻,最多吃顿饭的工夫。可今天与往常不同,在太师椅上一躺便打起了呼噜,直到晌午还未醒来。
“大人,快醒来!”师爷催促道。
“什么事呀!”范晔睁眼问道,“莫不是王家兄弟俩又大打出手?”
师爷道:“那王家兄弟已经和好如初。”
“那为何叫醒我来?”
“有贵客登门!”师爷道,“在下不敢不如实禀报。”
“哪来的贵客?”
“京城裴谢二位贤人。”
“哦!”范晔腾地站地身道,“两位儒门大家前来,肯定有要事相告,快请客堂就座!”
“他们早已在客堂等候。”
范晔走到客堂,拱手施上一礼道:“不知二位大人驾到,让二位大人久候,还请二位大人多多恕罪。”
范晔向上座一指道:“二位大人,请!”
“范大人请!”裴松之和谢俨也不谦让,各自在八仙桌两侧坐了下来。
范晔亲自为他们献上铁观音香茶,等待着裴松之发话。
裴松之并不开口,只是手捋八字胡,眯着眼,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范晔瞥了一眼裴松之,从他的神态上看,这次不宣而来,好像是吉大于凶,心中不免安定下来。心想,既然如此,你不开口。我也不做声。便沉默了下来。
谢俨见裴松之津津有味地一口接一口地啜着铁观音香茶依然不动声色。便拖着长腔,用浓重的鼻音问范晔道:
“范大人,你可知裴大人与老夫此番的来意吗?”
“二位大人不明示,卑职怎会知道呢?”
谢俨望望裴松之道:“裴大人,你就不要给范大人兜圈子了,快传旨吧!”
“老夫奉圣而来……”裴松之故意把后半句话咽了回去。
“唔,”范晔还是无动于衷,似乎上司的驾临与他毫不相干!便满不在乎地道。“裴大人只管讲来,是皇上要我的头?还是免我的官?”
裴松之“哈哈”一笑道:“皇上既不要你的头,也不免你的官!”
范晔迷惑不解地问道:“那皇上要你来传的是哪门子旨呀?”
裴松之道:“老夫受命前来,是察看范大人修编《后汉书》的进展情况。”
范晔如释重负地笑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你把谢大人也给请了来。不知二位大人有何见教?”
裴松之道:“听说范大人已修编帝后纪十卷,不知列传写到哪里了?”
范晔道:“卑职已写就《张衡传》,现正在写关羽、张飞二位大将。只是手拙笔曲,暂时停了下来。”
谢俨道:“写关羽、张飞,不可不写‘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何谓三桃结义?”范晔问道。
“三桃结义,就是刘备在桃园与关羽、张飞拜八字兄弟的事呀!”
“但不知他们是如何在桃园拜八字兄弟的?”
谢俨道:“说起刘关张三桃结义,还有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呢!
关羽本是天上的一条火龙。因汉末宦官把持政权,政治黑暗。玉皇大帝发怒,命火龙下凡,在京畿一带烧一百万家房屋,以示惩戒。火龙心善,不忍伤害百姓,便在凡间只烧姓百的和姓万的两个贪官之家,便回天复旨。玉皇大帝得知真情后,认为火龙犯了欺君之罪,下旨在南天门外斩首。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知道后,恳请赦免,玉帝不准。于是观音菩萨托梦给五台山和尚,要他在某日某时用铜盆盛一团棉花,接住从天上落下来的一盆血,并好好保护。和尚按菩萨的点化,在那日果然接着了从天上落下来的一盆血。说来也奇怪得很,这滴血落在棉花上,不几天就变成了一个肉蛋,又过几个月,在肉蛋中竟蹦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小男孩来,和尚们精心喂养,这小孩就健康活泼地慢慢长大起来,大家便给他起了一个名字——长生。
五台山历来香火旺盛,当时解良有一姓关的老夫妇,乐善好施,但年老无子,常到五台山进香,以求晚年添子,终身有靠。和尚们了解到关老夫妇的心愿,便把长生的身世给他们讲了,请他们把长生带回家抚养。关老夫妇求之不得,就把长生带回家去,取名关长生。
解良有一恶霸,见关老夫妇无子,意欲贪占关家财产。今见他们领回一个男孩儿,以后财产有了继承人,便寻三找四地欺负关老夫妇。不久,关老夫妇相继气病身亡,关长生一气之下,便杀死了恶霸。人命关天,官府派人来捉拿关长生,谁料,关长生当夜便离开了解良。但官兵穷追不舍,关长生正无处藏身之时,忽然前方有一茅屋,情急之下,只好躲了进去。屋里只有一位老奶奶,见关长声进门,便问道:“你是何人?怎么不打招呼就闯我家来?”
“官差正在追杀于我,”关长生求助道,“请老奶奶相救,我当永世不忘。”
老奶奶道:“只要你肯听话,我便能救你一命。”
“小生哪有不听之理!”关长生点头应允下来。
“你躺在床上。他们问你,你就说是我的儿子。”老奶奶说罢,一巴掌把关长生的鼻子打破,摸了把鲜血,在关长生的脸上一抹,把他抹成了一个大红脸,又用剪子在自己头上剪了几缕乌发,往关长生嘴边下巴上一按,竟成了长胡须。待老奶奶安排妥当,官兵们就追了进来。
一个官兵恶狠狠地问老奶奶:“老太婆,有一个白面书生跑到你家。快把他交出来!”
老奶奶道:“我家没有你要找的那个白面书生。不信由你们去搜查!”
官差搜到屋内。见床上躺着一个人,便问道:“床上躺的是什么人?”
老奶奶道:“是我儿子呀!”
官差从床上把关长生拉起来一看,此人是个大红脸,还长有一尺多长的胡须,确实不是他们要捉拿的白面书生,只好就此作罢,扬长而去。
老奶奶送走官兵,转回脸对关长生道:“以后要以忠义为立身之本。你就改名叫云长,字羽吧。”说罢,人和茅屋都不见了。至此,关羽方知是观音菩萨再一次搭救了自己。
“原来关羽的大红脸和长胡须由此而来呀!”范晔问谢俨道,“关羽是如何遇到刘备和张飞的?”
谢俨饮了一口茶,又接着讲了起来:
一日,关羽贩枣来到涿州,路过张飞庄时,只见一口井旁竖立着一块碑子,上而写道:“井中吊肉四五扇。圆磨盘子盖上边,谁能举起千斤石。割肉一方不要钱。”关羽像受到污辱似的,不禁怒从胸起,胆从肋生,随手放下车子,走到井边,抓起磨盘,像扔毛蛋似的把磨盘扔出丈余远,扯起绳子把一扇猪肉扔到车上,头也不回地走了。
关羽这番举动,吓呆了张飞肉铺的伙计,待伙计愣过神来,便慌慌张张跑到在一旁乘凉的张飞面前,惊呼道:“一个红脸大汉搬开磨盘,将一扇肉拿走了!”
张飞出生在涿州一个大地主家庭,家大业大。但他侠肝义胆,英雄气概,因无所事事,便干起杀猪宰羊这等凶残的生意,以显其英雄豪气。他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钱,杀猪宰羊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寻开心,找对手而已。因此,他把猪杀了将肉挂在肉案上,不是用刀在肉案上当来当去,就是在肉上方当来当去,总是不肯下刀。谁来买三五斤肉,他根本不看在眼里,也不给人家割。人们知道他的秉性,买肉不多者,就不敢光顾他的肉铺,所以他的猪肉老是卖不完,特别是在三伏天很容易变质腐烂,因此有“张飞卖肉,越卖越臭”之说。
粗中有细的张飞,为防止夏天猪肉变臭,便把猪肉用钩子钩住,用绳子吊在井中,自己则躲在远处乘凉。
张飞听到伙计来报,觉得遇上了对手,拔腿就追,边追边恶狠狠地怒斥:“大胆汉子,有何能耐,竟敢拿走我的猪肉,连个招呼也不打,这是何道理!”
关羽道:“你想自食其言吗?大丈夫言而无信,怎能在世上立身存命!你如此小视世人,算哪路英雄好汉!”
他俩一边唇枪舌剑,一边在桃树园中亮起了十八般武艺,拳对拳脚对脚地干起仗来。
看热闹的人不约而同地将他们围在中间,见他俩一个似天尊,一个似地煞,谁也不敢插嘴相劝。
正在这时,刘备卖草鞋路经这里,也来看起了热闹。当他见两位好汉都面带杀气之时,生怕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便不顾一切地分开众人,跳进圈子为二人和解道:“两位英雄好汉,何必为一扇肉大打出手?有本事就到疆场上去,那才叫好汉呢!”
关羽、张飞闻声停了下来,见刘备一脸福相,非同常人,便同时邀请刘备到酒楼饮酒,话语投机,一来二去,便结拜为三兄弟。
谢俨讲完“三桃结义”的故事后,裴松之问范晔道:“老夫还有一个‘三顾茅庐’的故事,不知范大人爱听不爱听?”
“这就不再烦裴大人的金口玉言了。”范晔道,“刘备三顾茅庐一说,本是出于南阳宛城卧龙冈上。卑职在家乡顺阳时就听爷爷讲过了,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呢!”
“哦!”裴松之道,“原来范大人对后汉之事早已成竹在胸呀!”
范晔道:“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那瓷器活,不瞒二位大人,卑职对《汉书》《三国志》和《东观汉记》已拜读不下百遍。”
“你可知诸葛亮最爱的古辞是什么吗?”裴松之问道。
范晔未回话,竟吟起了诸葛亮常吟诵的《梁父吟》来:htk
jz(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
田强古治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jz)ht
裴松之听罢范晔吟出《梁父吟》,不觉称赞道:“好啊!范大人不愧为名门儒家出身,对历史了如指掌,待你修编出《后汉书》,定能引起强烈反响!”
谢俨道:“老夫有个建议,不知当讲不当讲?”
范晔道:“谢大人有何建议,尽管讲来。”
谢俨道:“纵观诸史,都沿用了《史记》的体例和写法,只为帝王将相和后宫皇妃立传,很少光顾‘操行俱绝’的草芥之夫。请范大人在修编《后汉书》时要标新立异,除了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外,还要歌颂那些‘才行优高秀者’,多赞美贤达忠义,鞭挞奸侫邪恶,这才是‘正史’的根本所在。”
“谢大人所言极是。”范晔道,“卑职在修编《后汉书》时也有这个想法。待我修编出《后汉书》,一定呈送皇上御览并请二位大人指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