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别亦难(莫九)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桃华未尽最新章节!
普弗尔是那些自信到不可救药、一成不变、宁愿殉道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这种人只能是德国人,因为只有德国人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也就是根据臆想的完美无缺的真理的知识,才有这样的自信。法国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认为他本人不论在智力还是在肉体,不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迷人力量。英国人很自信,其理由是他是世界上组织最完善的国家的公民,再者,一个英国人永远知道他应当做什么,而且知道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所做的一切都毫无异议地正确。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总是激昂慷慨,容易忘掉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因为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完全知道的。”
以人类的渺小,到底能知道些什么,我们总认为我们掌握了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发展的规律,地球是如此,世间万物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八零几年的战争,这么多国家厮杀做一团,今天一群人从西边打到东边,明天一群人从东边打到西边,这到底是为什么。历史学家说,他们知道为什么,因为拿破仑感冒了,因为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吵架了,等等……托尔斯泰说,他不知道,并且那些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真的知道。说知道的,都是扯淡。这个论述复杂的很,具体内容参见——《战争与和平》
在人生中设置太多的目的,结果实现的到底有多少是很难说的,因为即便是个人的生活,有时候也不是按照我们的计划那样的发展的,就像两军打仗,部署都很周密,小图图画得很细致,可到时候,部队不知道怎么搞得就乱套。看中国的小伙子在伊拉克打仗的战地日记,空军答应来炸一个糖厂,一声令下,倒数开始,大家呼啦散开五百米,小伙子留了个心眼,退了一千米。果然,几颗炸弹下来,乌烟瘴气,四周建筑全倒,糖厂纹丝没动。
托尔斯泰其实就是想让我们知道,别跟这些较劲,世界大得很,人要学会顺势而为。该怎样就怎样。
皮埃尔是大动物,他最后终究会达到库图佐夫的境界,成为默默无闻甚至遭人误解的伟大的人,安德烈公爵死的那一段,看书就比当初看电视剧清楚多了,他不是死了,他是醒了,所以我没哭,希望以后我也能这样死,这样醒。皮埃尔,代表着个人活着走出精神困境,走向圆满的幸福之路的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幸福,是要经历很多苦难,放弃那些无谓的挣扎之后。并且,必须得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福气的。皮埃尔,首先他是个贵族,在某种程度上,他有全力追求精神出路的优先条件,普通的人,常常要花很多精力去先解决面包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绝对是构成一个干扰的。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贵族也是人,再有钱,也一样有他的精神困境,安德烈如此,皮埃尔也一样,人生这摊混水,人人都要靠自己淌过去。
忘记谁说的了,所有文学艺术大师都是翻译家,他们不创造,他们只是倾听,并且将神的声音翻译给人类。在我理解,这个神,在各种宗教里有自己的代表,上帝啦,先知啦,安拉啦,但是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把它理解为,万事万物之间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它向前进的力量。它不是属于某个具体的神的形象,但我相信它的存在。
无论那力量是什么,它不是人类的。人是渺小的,我们只有学习尊重它,而不是掌控它。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所谓戏剧性,那是人造出来的词儿,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是合情合理的,历史学家要解释它,让它为某种目的服务,人类以某种经验去把它分门别类的装起来,结果就矛盾百出,那些解释不了的,就被人说成了戏剧性。却不肯承认自己本来就是无知的。
俄国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中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觉得他什么都知道。
这确实是一本生命中很应该读的书,但是要看是谁的生命中了,有的人类一辈子为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而沾沾自喜不已,他永远不会懂得这本书要讲的是什么。他们永远没办法把他们的脑子腾空,把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倒掉。
成就影响
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因其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相关版本
正在加载《战争与和平》封面图
原作名:Войнаимиръ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刘辽逸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
页数: 1336
定价: 4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
作者相关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正在加载列夫·托尔斯泰
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董俊言则评价说这部小说可堪比《红楼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伊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朱霍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创作阶段
早期作品
早期(1852~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三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尔基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6~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完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
普弗尔是那些自信到不可救药、一成不变、宁愿殉道的人们中间的一个,这种人只能是德国人,因为只有德国人根据一种抽象观念——科学,也就是根据臆想的完美无缺的真理的知识,才有这样的自信。法国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认为他本人不论在智力还是在肉体,不论对男人还是对女人,都有一种不可抗拒的迷人力量。英国人很自信,其理由是他是世界上组织最完善的国家的公民,再者,一个英国人永远知道他应当做什么,而且知道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所做的一切都毫无异议地正确。意大利人之所以自信,因为他总是激昂慷慨,容易忘掉自己和别人。俄国人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因为他不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完全知道的。”
以人类的渺小,到底能知道些什么,我们总认为我们掌握了这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有它自己的发展的规律,地球是如此,世间万物的发展也是这样,一八零几年的战争,这么多国家厮杀做一团,今天一群人从西边打到东边,明天一群人从东边打到西边,这到底是为什么。历史学家说,他们知道为什么,因为拿破仑感冒了,因为亚历山大和拿破仑吵架了,等等……托尔斯泰说,他不知道,并且那些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真的知道。说知道的,都是扯淡。这个论述复杂的很,具体内容参见——《战争与和平》
在人生中设置太多的目的,结果实现的到底有多少是很难说的,因为即便是个人的生活,有时候也不是按照我们的计划那样的发展的,就像两军打仗,部署都很周密,小图图画得很细致,可到时候,部队不知道怎么搞得就乱套。看中国的小伙子在伊拉克打仗的战地日记,空军答应来炸一个糖厂,一声令下,倒数开始,大家呼啦散开五百米,小伙子留了个心眼,退了一千米。果然,几颗炸弹下来,乌烟瘴气,四周建筑全倒,糖厂纹丝没动。
托尔斯泰其实就是想让我们知道,别跟这些较劲,世界大得很,人要学会顺势而为。该怎样就怎样。
皮埃尔是大动物,他最后终究会达到库图佐夫的境界,成为默默无闻甚至遭人误解的伟大的人,安德烈公爵死的那一段,看书就比当初看电视剧清楚多了,他不是死了,他是醒了,所以我没哭,希望以后我也能这样死,这样醒。皮埃尔,代表着个人活着走出精神困境,走向圆满的幸福之路的一种可能性,但是这种幸福,是要经历很多苦难,放弃那些无谓的挣扎之后。并且,必须得承认,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福气的。皮埃尔,首先他是个贵族,在某种程度上,他有全力追求精神出路的优先条件,普通的人,常常要花很多精力去先解决面包问题,这对很多人来说,绝对是构成一个干扰的。但反过来说,也可以理解为,贵族也是人,再有钱,也一样有他的精神困境,安德烈如此,皮埃尔也一样,人生这摊混水,人人都要靠自己淌过去。
忘记谁说的了,所有文学艺术大师都是翻译家,他们不创造,他们只是倾听,并且将神的声音翻译给人类。在我理解,这个神,在各种宗教里有自己的代表,上帝啦,先知啦,安拉啦,但是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所以我把它理解为,万事万物之间自然而然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它向前进的力量。它不是属于某个具体的神的形象,但我相信它的存在。
无论那力量是什么,它不是人类的。人是渺小的,我们只有学习尊重它,而不是掌控它。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戏剧性的事,所谓戏剧性,那是人造出来的词儿,所有的事情发生,都是合情合理的,历史学家要解释它,让它为某种目的服务,人类以某种经验去把它分门别类的装起来,结果就矛盾百出,那些解释不了的,就被人说成了戏剧性。却不肯承认自己本来就是无知的。
俄国人之所以自信,是因为他什么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中国人自信,是因为他觉得他什么都知道。
这确实是一本生命中很应该读的书,但是要看是谁的生命中了,有的人类一辈子为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而沾沾自喜不已,他永远不会懂得这本书要讲的是什么。他们永远没办法把他们的脑子腾空,把自己知道的那点东西倒掉。
成就影响
托尔斯泰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因其场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作者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这是托尔斯泰创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长篇小说。作者把战争与和平,前线与后方、国内与国外、军队与社会、上层与下层连结起来,既全面反映了时代风貌,又为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创造了极广阔的典型环境。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形象既复杂又丰满,常用对比的艺术方法来表述,体裁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一种创新,也超越了欧洲长篇小说的传统规范。
相关版本
正在加载《战争与和平》封面图
原作名:Войнаимиръ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刘辽逸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3-1
页数: 1336
定价: 4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名著名译插图本
作者相关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Л.Н.Толстой,Lev Nikolayevich Tolstoy, Leo Tolstoy,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正在加载列夫·托尔斯泰
百年来,他的作品被译为各国文字,销售量累积超过5亿册,是大师中的大师。
《战争与和平》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董俊言则评价说这部小说可堪比《红楼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部小说之一)》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伊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朱霍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小说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
创作阶段
早期作品
早期(1852~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三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尔基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6~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部,下半部没有写完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克中间,认识到幸福的真谛在于爱和自我牺牲,为别人而生活,但他未能摆脱贵族的习性,这幻想以破灭告终。这个“出走”的主题后来不断出现在作家晚年的作品中。在艺术上,《哥萨克》开始从心理的细致刻画转向客观地广泛描写现实生活的史诗画面,为创作《战争与和平》作了准备。
这个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个骠骑兵》(1856)写父子两代人,作者欣赏父辈的热情豪迈的骑士风度,而鄙弃子辈的猥琐自私的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