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君子之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重生明末做皇帝最新章节!
天启六年,皇太极在沈阳继承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
后金的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与努尔哈赤有很大的不同,他已然受了些许汉人书生的影响,虽同样看重武力,但对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视,从天聪元年开始,他便开始加强封建化改革,巩固自己的权势,修复与汉民紧张的关系,按照历史来看,皇太极此人是先征服了蒙古朝鲜,才开始进攻明朝。
在天启六年即位后,皇太极便定下了进军方针,便是征服整个蒙古,然后开始向着大明动手,本来后金也是按照这一进军方针来实行的,但在去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天启皇帝驾崩,朱由检登基为帝,一改往日懒撒的施政方针,整顿了朝纲,而新任的皇帝仿佛对辽东防线还是上心,先是与蒙古朝鲜结盟,来牵制后金,又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对辽东防线修缮一番,眼看着辽东的明军军力越来越多,明军的势力日渐强大之时,皇太极原先的方案有些动摇。
明国富庶,人口众多,与蒙古不同,有着一个集权的中央朝廷,在换上一个看似还算英明的君主,若是再让其在辽东做大,对后金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明多地遭灾,陕西更是灾害严重,正是一个开战的绝好时机,皇太极看懂了明朝与蒙古朝鲜所谓的盟约,明朝知礼仪,定会遵守盟约,若是自己按照之前的进军方针,只怕辽东明军真会遵守盟约,进攻后金,后金实力还未达到巅峰,根本就应付不了双线作战,但是蒙古就不同乐,这两年后金已经把蒙古打怕了,也占领了蒙古一部分草原,在草原之上,之前的蒙古勇士听到后金骑兵,都会心声恐惧,若是自己在大明根基不稳之时,进攻大明,那蒙古能不能出兵援助,谁也不敢断言,但在皇太极看来,蒙古断然不会贸然出兵,便是出兵,也会在后金与明军交战正酣之时,这样也能保证他们的实力不受损失,只要后金回军迅速,也不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而朝鲜一方,根本就不再皇太极的考虑之中,就算朝鲜出兵,皇太极也不会慌忙,那些朝鲜人还打不过我们满人的小孩子。
因为皇太极的兄弟们都是些武将,冲锋陷阵在行,可出谋划策,却是一窍不通,这皇太极也兄弟想聊许久,反而让自己更加迷糊,代善说:‘明军软弱,我等应该西进蒙古,早早的解决蒙古。”莽古尔泰却说:“明军对我们危险最大,应防范大明,应先攻击大明,打一打他们的锐气。”阿敏却道:一切听从大汗的命令。
算上皇太极,这四人便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因为皇太极还未称帝,故贝勒便是此时后金爵位最高的,代善从军多年,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屡有战功,因杀害妻儿,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而阿敏虽是四大贝勒中,排行老二的,但却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子,又因为父亲舒儿哈奇有问题,故也断然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而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决然不同,他是统兵大将,对政事一无所知,而能与皇太极竞争汗位的只有多尔衮与多则兄弟两人,但是在努尔哈赤去世那年,多尔衮才十五岁,多则十三岁,但是皇太极在努尔哈赤刚死之时,便假传努尔哈赤遗言,让多尔衮与多则的母亲殉葬,因为女真部落有个传统,幼子继位不在少数,但都要有母亲的支持,而皇太极赐死多尔衮的母亲后,多尔衮也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而皇太极性格沉稳,多有智谋,善断能辩,顺理成章的继承了汗位。
自己的这三个兄弟,长短不一,皇太极了解他们的性格,代善以长兄自居,又有扶持恩情,有些傲气自大,但皇太极也不在意,正因为如此,代善断不会给自己的位置造成威胁,而皇太极也乐于尊称一声大哥,而莽古尔泰,性格值了一些,他有一说一,他说进攻大明,并不是想要讨好皇太极,而是在他的位置上,他也是如此想的,阿敏虽是四大贝勒,但却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故说话不够硬气,对这种大事情也没有想去参与的想法。
皇太极让众人回去后,便回到了后殿,大明辽东全线都在猜测皇太极会进攻哪里?蒙古,朝鲜,或是大明,他们断然不会想到,此时的皇太极也未下定主意。
皇太极当然清楚,大明之中有自己的细作,那沈阳里面肯定也有,忽然,思绪一动。
宁远防线布置有条不紊,在这场大战中,一个优秀沉稳的统帅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孙承宗便是如此,若是拿袁崇焕与孙承宗相比较的话,那么袁崇焕总比孙承宗少了一分担当与冷静,当然,孙承宗也没有袁崇焕的冒险心里。
从京师发往辽东的第一批物资运到了山海关,再有山海关统一发配,孙承宗深知,这笔银两与物资是朝廷给自己挤出来,断然不会让任何官吏经手这次物资,他派了经略府的亲信来发放分配。
而虽物资而来的还有一道由内阁颁发的官文与朱由检的一封圣旨。
内阁官文由李国普纂写,广告辽东百姓,大战一触即发,皆要听从官府安排,万万不可做冒险之举。
后金进攻大明不仅是掠夺物资,最重要的也是人口,故内阁的这封官文也来的十分重要,督促还未进城的百姓赶快进城,具体事由由当地官府在经略府的统筹下统一进行。
而皇帝的圣旨却是颁给孙承宗与其手下将士,嘱咐孙承宗不可大意,让众将协同孙承宗为大明朝打出一场威风,更给予权宜之权,战事进行期间,朝廷不会对其有半分指点,在圣旨的末尾,一句话又提到二十余万的士兵。
“朕与关内父老之性命,尽托付于众将士,望众将士协同尽力,共同杀敌报国,斩鞑虏一人,赏银十两,若为国捐躯,赡养父母,供养小儿,君子之约。”
圣旨到了山海关后,众将大为感动,而底层士兵们更是赶走了不安,剩下的都是一腔热血。
天启六年,皇太极在沈阳继承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
后金的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与努尔哈赤有很大的不同,他已然受了些许汉人书生的影响,虽同样看重武力,但对管理方面也非常重视,从天聪元年开始,他便开始加强封建化改革,巩固自己的权势,修复与汉民紧张的关系,按照历史来看,皇太极此人是先征服了蒙古朝鲜,才开始进攻明朝。
在天启六年即位后,皇太极便定下了进军方针,便是征服整个蒙古,然后开始向着大明动手,本来后金也是按照这一进军方针来实行的,但在去年,大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天启皇帝驾崩,朱由检登基为帝,一改往日懒撒的施政方针,整顿了朝纲,而新任的皇帝仿佛对辽东防线还是上心,先是与蒙古朝鲜结盟,来牵制后金,又在这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对辽东防线修缮一番,眼看着辽东的明军军力越来越多,明军的势力日渐强大之时,皇太极原先的方案有些动摇。
明国富庶,人口众多,与蒙古不同,有着一个集权的中央朝廷,在换上一个看似还算英明的君主,若是再让其在辽东做大,对后金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
大明多地遭灾,陕西更是灾害严重,正是一个开战的绝好时机,皇太极看懂了明朝与蒙古朝鲜所谓的盟约,明朝知礼仪,定会遵守盟约,若是自己按照之前的进军方针,只怕辽东明军真会遵守盟约,进攻后金,后金实力还未达到巅峰,根本就应付不了双线作战,但是蒙古就不同乐,这两年后金已经把蒙古打怕了,也占领了蒙古一部分草原,在草原之上,之前的蒙古勇士听到后金骑兵,都会心声恐惧,若是自己在大明根基不稳之时,进攻大明,那蒙古能不能出兵援助,谁也不敢断言,但在皇太极看来,蒙古断然不会贸然出兵,便是出兵,也会在后金与明军交战正酣之时,这样也能保证他们的实力不受损失,只要后金回军迅速,也不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而朝鲜一方,根本就不再皇太极的考虑之中,就算朝鲜出兵,皇太极也不会慌忙,那些朝鲜人还打不过我们满人的小孩子。
因为皇太极的兄弟们都是些武将,冲锋陷阵在行,可出谋划策,却是一窍不通,这皇太极也兄弟想聊许久,反而让自己更加迷糊,代善说:‘明军软弱,我等应该西进蒙古,早早的解决蒙古。”莽古尔泰却说:“明军对我们危险最大,应防范大明,应先攻击大明,打一打他们的锐气。”阿敏却道:一切听从大汗的命令。
算上皇太极,这四人便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因为皇太极还未称帝,故贝勒便是此时后金爵位最高的,代善从军多年,是努尔哈赤的长子,屡有战功,因杀害妻儿,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而阿敏虽是四大贝勒中,排行老二的,但却不是努尔哈赤的亲子,又因为父亲舒儿哈奇有问题,故也断然没有继承汗位的资格,而莽古尔泰与皇太极决然不同,他是统兵大将,对政事一无所知,而能与皇太极竞争汗位的只有多尔衮与多则兄弟两人,但是在努尔哈赤去世那年,多尔衮才十五岁,多则十三岁,但是皇太极在努尔哈赤刚死之时,便假传努尔哈赤遗言,让多尔衮与多则的母亲殉葬,因为女真部落有个传统,幼子继位不在少数,但都要有母亲的支持,而皇太极赐死多尔衮的母亲后,多尔衮也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而皇太极性格沉稳,多有智谋,善断能辩,顺理成章的继承了汗位。
自己的这三个兄弟,长短不一,皇太极了解他们的性格,代善以长兄自居,又有扶持恩情,有些傲气自大,但皇太极也不在意,正因为如此,代善断不会给自己的位置造成威胁,而皇太极也乐于尊称一声大哥,而莽古尔泰,性格值了一些,他有一说一,他说进攻大明,并不是想要讨好皇太极,而是在他的位置上,他也是如此想的,阿敏虽是四大贝勒,但却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故说话不够硬气,对这种大事情也没有想去参与的想法。
皇太极让众人回去后,便回到了后殿,大明辽东全线都在猜测皇太极会进攻哪里?蒙古,朝鲜,或是大明,他们断然不会想到,此时的皇太极也未下定主意。
皇太极当然清楚,大明之中有自己的细作,那沈阳里面肯定也有,忽然,思绪一动。
宁远防线布置有条不紊,在这场大战中,一个优秀沉稳的统帅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孙承宗便是如此,若是拿袁崇焕与孙承宗相比较的话,那么袁崇焕总比孙承宗少了一分担当与冷静,当然,孙承宗也没有袁崇焕的冒险心里。
从京师发往辽东的第一批物资运到了山海关,再有山海关统一发配,孙承宗深知,这笔银两与物资是朝廷给自己挤出来,断然不会让任何官吏经手这次物资,他派了经略府的亲信来发放分配。
而虽物资而来的还有一道由内阁颁发的官文与朱由检的一封圣旨。
内阁官文由李国普纂写,广告辽东百姓,大战一触即发,皆要听从官府安排,万万不可做冒险之举。
后金进攻大明不仅是掠夺物资,最重要的也是人口,故内阁的这封官文也来的十分重要,督促还未进城的百姓赶快进城,具体事由由当地官府在经略府的统筹下统一进行。
而皇帝的圣旨却是颁给孙承宗与其手下将士,嘱咐孙承宗不可大意,让众将协同孙承宗为大明朝打出一场威风,更给予权宜之权,战事进行期间,朝廷不会对其有半分指点,在圣旨的末尾,一句话又提到二十余万的士兵。
“朕与关内父老之性命,尽托付于众将士,望众将士协同尽力,共同杀敌报国,斩鞑虏一人,赏银十两,若为国捐躯,赡养父母,供养小儿,君子之约。”
圣旨到了山海关后,众将大为感动,而底层士兵们更是赶走了不安,剩下的都是一腔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