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荷尔蒙陷阱最新章节!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揣而锐之3,不可长保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5。功成身退6,天之道也7。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1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2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3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4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5咎:过失、灾祸。
6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7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引语]
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专气致柔2,能如婴儿乎3?涤除玄鉴4,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5?天门开阖6,能为雌乎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8?生之畜之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1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2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3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4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5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6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7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8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9畜:养育、繁殖。
10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引语]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1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5,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3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4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5户牖: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7畋猎8,令人心发狂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彼取此12。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2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3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7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8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9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10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11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12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引语]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但对此章在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1,不如其已2;揣而锐之3,不可长保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5。功成身退6,天之道也7。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注释]
1持而盈之:持,手执、手棒。此句意为持执盈满,自满自骄。
2不如其已:已,止。不如适可而止。
3揣而锐之:把铁器磨得又尖又利。揣,捶击的意思。
4长保:不能长久保存。
5咎:过失、灾祸。
6功成身退:功成名就之后,不再身居其位,而应适时退下。”身退”并不是退隐山林,而是不居功贪位。
7天之道:指自然规律。
[引语]
这一章正面讲一般人的为人之道,主旨是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本章的主旨在于写“盈”。“盈”即是满溢、过度的意思。自满自骄都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的祸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1,能无离乎?专气致柔2,能如婴儿乎3?涤除玄鉴4,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5?天门开阖6,能为雌乎7?明白四达,能无知乎8?生之畜之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
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注释]
1载营魄抱一:载,用作助语句,相当于夫;营魄,即魂魄;抱一,即合一。一,指道,抱一意为魂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又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2专气:专,结聚之意。专气即集气。
3能如婴儿乎:能像婴儿一样吗?
4涤除玄鉴:涤,扫除、清除。玄,奥妙深邃。鉴,镜子。玄鉴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5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即无为而治。
6天门开阖:天门,有多种解释。一说指耳目口鼻等人的感官;一说指兴衰治乱之根源;一说是指自然之理;一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此处依”感官说”。开阖,即动静、变化和运动。
7能为雌:雌,即宁静的意思。
8知:通智,指心智、心机。
9畜:养育、繁殖。
10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
[引语]
这一章着重讲修身的功夫。这里写了六名问话,似乎是把“道”在运用于修身治国方面所做的几条总结,对一般人和统治者提出了概括的要求。本章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要求人们无论是形体还是精神,无论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将精神和形体合一而不偏离,即将*生活与精神生活和谐。这样就必须做到心境极其静定、洗清杂念、摒除妄见,懂得自然规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爱民治国”。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1共一毂2,当其无,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5,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6。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注释]
1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代的车轮由三十根辐条所构成。此数取法于每月三十日的历次。
2毂:音gu,是车轮中心的木制圆圈,中有圆孔,即插轴的地方。
3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4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5户牖:门窗。
6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引语]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聋4;五味5令人口爽6;驰骋7畋猎8,令人心发狂9;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0;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11,故去彼取此12。
[译文]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样。
2目盲:比喻眼花缭乱。
3五音:指宫、商、角、徵、羽。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4耳聋:比喻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5五味:指酸、苦、甘、辛、咸,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7驰骋:纵横奔走,比喻纵情放荡。
8畋猎:打猎获取动物。畋,音tian,打猎的意思。
9心发狂:心旌放荡而不可制止。
10行妨:伤害操行。妨,妨害、伤害。
11为腹不为目: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12去彼取此: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彼”指”为目”的生活;”此”指”为腹”的生活。
[引语]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移、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但对此章在具体解释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说,老子从反对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出发,得出一般结论,即反对一切声色,否定发展文化。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老子所谓“为腹不为目”的说法,是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对立起来,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种表现,即只要给人们温饱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是彻底的文化否定论。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所说的“五色”、“五声”、“五味”、围猎之乐、难得之货,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对立起来的问题,这些反映了奴隶主贵族糜烂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的腐朽文化,这种文化的价值也不过等同于打猎之乐和难得之货。这两种意见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异,也有学者价值观的区别。不过,此处的争论倒是提醒我们今天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发展,反对物欲横流引起的精神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