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版的最高参谋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清末1909最新章节!
(第二更到,这一更码了四个小时,对晚清新式陆军的编制提前说明一下,最高的建制是军,下辖若干个镇,一个镇人数大约12500人,相当于现代一个师,以此类推,协(旅),标(团)、营(营)、队(连)、排(排)、棚(班),共八级。)
袁世凯突然解职的消息,在谕旨归档军机处后正式公开,出人意料的,大清国的官场对此保持了罕见的沉默,平静的甚至可以用寂寥无声来形容,仿佛只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官员的正常调度,只有少数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个结果是经过了一场怎么样的政治角力,对于始作俑者叶开来说,袁世凯事件是他靠近权力中心的第一块垫脚石,尽管十分清楚即使没有自己的参与,袁世凯也会成为宣统元年的政坛上第一个失意人,但说句赤裸裸的话,利用袁世凯这柄政治放大镜炒作自己,这么好的曝光机会摆在面前,叶开不用白不用。
与官场内部集体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在充斥在京城上下的社会舆论,这次罢直风波几乎如飓风一般,横扫整个报纸圈的各个角落,几乎达到了沸腾不止的地步,令后现代人大跌眼镜和极为讽刺的是,不少的民办报纸都发表社论,对袁世凯的离职大叹惋惜,感叹国家少了一个能力出众的汉族大臣,甚至有些颇具煽动性的小报,利用这次机会,大炒***,言外之意,矛头直指那位坐在紫禁城大清摄政王。
政治层的换血,成就了一次庶民的狂欢,为迎接那个即将到来了立宪时刻,当下微妙宽松的社会环境,让私人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这些年失控了的舆论热潮一度让大清官方颜面尽失,不得不紧急颁布《大清报律》加以规范和限制,但似乎效果并不那么的立竿见影。
纵观全局,这次的风波,唯有泰晤士报中国版面的文章还算是比较中肯客观,在用整整三个版面连篇累牍地叙述了这位权臣跌宕的人生轨迹后,文章的末尾,泰晤士报给出了这样的总结语:袁是继李鸿章之后中国最有政治潜力的官员,他精通军事和外交,在他的治下,现代化的军事设施和民用施舍在这个称为“直隶”的省份已经随处可观,但也正因为如此,有军队的支持,或许是袁下台的一大原因,这个由少数族裔统治下的庞大国度,忠诚问题,或者更为直接地说对满洲上层贵族的忠心,清朝的统治者似乎对此更为关心。
不管这些评价的倾向性如何,随着冬季的结束,新年的到来,所有这些都将通通淹没在辞旧迎新的喜悦氛围中,仿佛中场休息般给了各方势力一个缓和的空间,正如泰晤士报文章预测的那样,既然最高统治者对于忠心问题耿耿于怀,那也就意味着更多心怀鬼胎的人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不过,接下来的历史现实证明泰晤士报的猜测还是太过于保守,一场涉及皇族各派,北洋官僚,立宪新党的政治大乱斗,正在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特殊气氛中无声孕育着
乾清宫,弘德殿。
一场高级军官的任命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载涛,毓朗,铁良,良弼,以及部分军队系统的高级将领,正接受着来自军方最高层的特殊任命,毫无疑问,在这次任命过后,在场的所有人将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是一身戎装,半正式的仪式要求并不严格,但仿德式的呢绒军服还是和大殿内古朴厚重的摆设不相容洽,帽子还是清朝冬官帽的款式,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合西方样式的窄檐军帽所取代,唯一不同的是上面会镶上金属材质的帝国团龙徽。
用词古雅考究的任命诏书清晰地传达出摄政王的意志,多罗贝勒载涛,步兵统领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禁卫军大臣,而在此前为倒袁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弼,也精准的按照历史发展的那样,成为皇家禁卫军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兵协统制。
在这次军队系统的任命仪式上,还有一些额外的布告,载涛和毓朗被正式授予郡王的头衔,胸膛带上了龙纹浮雕的郡王爵章,与此同时,良弼也被委任为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虽然这个一度实权在握的头衔,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变的犹如鸡肋般华而不实,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但作为履历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摄政王的特殊用意不言而喻。
太监的宣读声在大殿上空盘旋着,禁卫军的人事任命还在继续,但叶开却早已扭转了枪口。
他对这份任命书本身并没有什么异议,宣布的仅仅是几个主要官员这样的顶棚安排,涉及到具体的职务以及军种编制叶开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但在这份任命书上,一个人的名字让微微有些不大称心如意。
目光悄无声息地瞟向斜侧方的陆军部尚书,阴谋家的脑袋在高速的运转。
紫禁城,御花园。
午膳过后的载沣总喜欢在这里走上几圈,一来是为了消化消化油腻的膳食,二来借这里的景致他可以缓解一下繁重政务带来的压力,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他也是一种消化。
“良弼,禁卫军的安排办的怎么样了。”载沣一边走一边对着身旁这位新任禁卫军统制搭着话。
“臣正在加紧拟定人员名单,过几天去度支部筹措练兵用的银子,等过了年开春之后,就开始正式招募士兵。”
对叶开的回答很满意,载沣脸上露出了微笑,这个他寄予厚望的军队新锐没有让他失望,片刻后,他接着吩咐道:“这次的征兵,要多添加些骁勇健卒,咱们练出的兵,不能比北洋六镇的差,还有”载沣扭过头来,颇有深意的嘱咐道:“多征召一些满人兵士,毕竟是为了咱们大清的社稷。”
“臣一定不辱使命!”载沣后面说的什么叶开几乎就没在听,但还是他拍着胸脯言辞肯定的保证道,暗地里却已经开始盘算起另一件事,“摄政王,这练兵是一方面,臣在想能不能有个一劳永逸的法子把兵权收回来,老佛爷生前让陆军部指挥北洋六镇,可不管是陆军部,还是北洋军,这兵权归根结底到不了咱们皇家的手里。”
叶开的话虽然直切要害,但载沣还是兴味索然地有些叹了一口气,有些悻悻然的说道:“收回兵权?谈何容易啊当年朝廷缺银子,命各地督抚自筹费用编练新军,如今已经是积重难返,这兵权不是想收就能收回来的。”提及这个难题,载沣几乎是一肚子苦水,如果真要是这么简单,他就用不着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培植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这些表情落入叶开的眼中,几乎在下一刻就脑补好了接下里的戏码,片刻后,他忽然绷直了脸郑重的说道:“臣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遍查各国制度,觉得日本的军制倒有参考之处。”
“说说”载沣瞅了叶开一眼,没有阻止他。
“日本的兵制不光有军部,还有参谋部。”叶开不紧不慢地回答:“军部掌兵,参谋部谋划,两者通力合作,又相互制衡,这军权谁也落不到那儿。”
“参谋部?”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载沣停下了脚步,似乎从叶开的话中找到些可取之处。
“参谋部平时不涉练兵,统兵诸事宜,专注谋划,但战时却又有指挥调兵的大权。”叶开也跟着站住了脚步,扭过身来解释道:“所以臣奏请摄政王,仿照日本参谋部设立军资府,和陆军部分庭抗礼,铁良权重,摄政王不得不防。”
叶开最后的话并未可以着重,听到铁良这个名字的时候,载沣的眼皮几乎是下意识的跳了一下。
围绕着载沣摄政监国的问题,铁良一直旗帜鲜明的持反对态度,前些日子,两人的关系为此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几次激烈的争吵都是随时随地,毫不避讳,特别是得到了铁良和隆裕太后暗通款曲的消息,载沣几乎是暴跳如雷,若是再来一次垂帘听政,让自己的儿子像光绪皇帝那样傀儡一生,载沣恨不得把铁良远远的扔到库伦当驻藏大臣,不过最后,烈火燎原的心情还是一点点的熄灭了,铁良投身军旅十余年,根基深厚,在北洋军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是整个帝国内部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军事统帅,特别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两人的观点还是趋于一致。
反复斟酌了半天,载沣又想起了叶开御前会议之后说的那句话,“‘谁能保证方才一个个言之凿凿的诸公大员不是下一个袁世凯?’”,现在无异于一桶高纯度汽油,再次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权力的危机感。
“这件事你先私底下谋划着吧,不过还不能直接叫军资府,”载沣低头想了想,“就先暂定为军谘处吧。”
“是”
叶开点头答应,想要戳破利益格局,组建一个全新的实权部门,谈何容易,他明白步子不能太快,但每一步都应该踩得踏实。
“良弼”
“臣在”
就在叶开思索的片刻时间,载沣目光扫了一下周围,遣退了身边的随身太监后,用一个仅有两个人听见的音量说道:“军权的事先放一放,今天本王还有更重要的事和你商量。”
(第二更到,这一更码了四个小时,对晚清新式陆军的编制提前说明一下,最高的建制是军,下辖若干个镇,一个镇人数大约12500人,相当于现代一个师,以此类推,协(旅),标(团)、营(营)、队(连)、排(排)、棚(班),共八级。)
袁世凯突然解职的消息,在谕旨归档军机处后正式公开,出人意料的,大清国的官场对此保持了罕见的沉默,平静的甚至可以用寂寥无声来形容,仿佛只是一位无足轻重的官员的正常调度,只有少数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个结果是经过了一场怎么样的政治角力,对于始作俑者叶开来说,袁世凯事件是他靠近权力中心的第一块垫脚石,尽管十分清楚即使没有自己的参与,袁世凯也会成为宣统元年的政坛上第一个失意人,但说句赤裸裸的话,利用袁世凯这柄政治放大镜炒作自己,这么好的曝光机会摆在面前,叶开不用白不用。
与官场内部集体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在充斥在京城上下的社会舆论,这次罢直风波几乎如飓风一般,横扫整个报纸圈的各个角落,几乎达到了沸腾不止的地步,令后现代人大跌眼镜和极为讽刺的是,不少的民办报纸都发表社论,对袁世凯的离职大叹惋惜,感叹国家少了一个能力出众的汉族大臣,甚至有些颇具煽动性的小报,利用这次机会,大炒***,言外之意,矛头直指那位坐在紫禁城大清摄政王。
政治层的换血,成就了一次庶民的狂欢,为迎接那个即将到来了立宪时刻,当下微妙宽松的社会环境,让私人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这些年失控了的舆论热潮一度让大清官方颜面尽失,不得不紧急颁布《大清报律》加以规范和限制,但似乎效果并不那么的立竿见影。
纵观全局,这次的风波,唯有泰晤士报中国版面的文章还算是比较中肯客观,在用整整三个版面连篇累牍地叙述了这位权臣跌宕的人生轨迹后,文章的末尾,泰晤士报给出了这样的总结语:袁是继李鸿章之后中国最有政治潜力的官员,他精通军事和外交,在他的治下,现代化的军事设施和民用施舍在这个称为“直隶”的省份已经随处可观,但也正因为如此,有军队的支持,或许是袁下台的一大原因,这个由少数族裔统治下的庞大国度,忠诚问题,或者更为直接地说对满洲上层贵族的忠心,清朝的统治者似乎对此更为关心。
不管这些评价的倾向性如何,随着冬季的结束,新年的到来,所有这些都将通通淹没在辞旧迎新的喜悦氛围中,仿佛中场休息般给了各方势力一个缓和的空间,正如泰晤士报文章预测的那样,既然最高统治者对于忠心问题耿耿于怀,那也就意味着更多心怀鬼胎的人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不过,接下来的历史现实证明泰晤士报的猜测还是太过于保守,一场涉及皇族各派,北洋官僚,立宪新党的政治大乱斗,正在这个看似风平浪静的特殊气氛中无声孕育着
乾清宫,弘德殿。
一场高级军官的任命仪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载涛,毓朗,铁良,良弼,以及部分军队系统的高级将领,正接受着来自军方最高层的特殊任命,毫无疑问,在这次任命过后,在场的所有人将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大殿内的所有人都是一身戎装,半正式的仪式要求并不严格,但仿德式的呢绒军服还是和大殿内古朴厚重的摆设不相容洽,帽子还是清朝冬官帽的款式,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更合西方样式的窄檐军帽所取代,唯一不同的是上面会镶上金属材质的帝国团龙徽。
用词古雅考究的任命诏书清晰地传达出摄政王的意志,多罗贝勒载涛,步兵统领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为专司禁卫军大臣,而在此前为倒袁立下汗马功劳的良弼,也精准的按照历史发展的那样,成为皇家禁卫军最为重要的第一步兵协统制。
在这次军队系统的任命仪式上,还有一些额外的布告,载涛和毓朗被正式授予郡王的头衔,胸膛带上了龙纹浮雕的郡王爵章,与此同时,良弼也被委任为镶白旗汉军副都统,虽然这个一度实权在握的头衔,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变的犹如鸡肋般华而不实,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但作为履历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摄政王的特殊用意不言而喻。
太监的宣读声在大殿上空盘旋着,禁卫军的人事任命还在继续,但叶开却早已扭转了枪口。
他对这份任命书本身并没有什么异议,宣布的仅仅是几个主要官员这样的顶棚安排,涉及到具体的职务以及军种编制叶开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但在这份任命书上,一个人的名字让微微有些不大称心如意。
目光悄无声息地瞟向斜侧方的陆军部尚书,阴谋家的脑袋在高速的运转。
紫禁城,御花园。
午膳过后的载沣总喜欢在这里走上几圈,一来是为了消化消化油腻的膳食,二来借这里的景致他可以缓解一下繁重政务带来的压力,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他也是一种消化。
“良弼,禁卫军的安排办的怎么样了。”载沣一边走一边对着身旁这位新任禁卫军统制搭着话。
“臣正在加紧拟定人员名单,过几天去度支部筹措练兵用的银子,等过了年开春之后,就开始正式招募士兵。”
对叶开的回答很满意,载沣脸上露出了微笑,这个他寄予厚望的军队新锐没有让他失望,片刻后,他接着吩咐道:“这次的征兵,要多添加些骁勇健卒,咱们练出的兵,不能比北洋六镇的差,还有”载沣扭过头来,颇有深意的嘱咐道:“多征召一些满人兵士,毕竟是为了咱们大清的社稷。”
“臣一定不辱使命!”载沣后面说的什么叶开几乎就没在听,但还是他拍着胸脯言辞肯定的保证道,暗地里却已经开始盘算起另一件事,“摄政王,这练兵是一方面,臣在想能不能有个一劳永逸的法子把兵权收回来,老佛爷生前让陆军部指挥北洋六镇,可不管是陆军部,还是北洋军,这兵权归根结底到不了咱们皇家的手里。”
叶开的话虽然直切要害,但载沣还是兴味索然地有些叹了一口气,有些悻悻然的说道:“收回兵权?谈何容易啊当年朝廷缺银子,命各地督抚自筹费用编练新军,如今已经是积重难返,这兵权不是想收就能收回来的。”提及这个难题,载沣几乎是一肚子苦水,如果真要是这么简单,他就用不着花这么大的力气去培植出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这些表情落入叶开的眼中,几乎在下一刻就脑补好了接下里的戏码,片刻后,他忽然绷直了脸郑重的说道:“臣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遍查各国制度,觉得日本的军制倒有参考之处。”
“说说”载沣瞅了叶开一眼,没有阻止他。
“日本的兵制不光有军部,还有参谋部。”叶开不紧不慢地回答:“军部掌兵,参谋部谋划,两者通力合作,又相互制衡,这军权谁也落不到那儿。”
“参谋部?”听到这个陌生的词汇,载沣停下了脚步,似乎从叶开的话中找到些可取之处。
“参谋部平时不涉练兵,统兵诸事宜,专注谋划,但战时却又有指挥调兵的大权。”叶开也跟着站住了脚步,扭过身来解释道:“所以臣奏请摄政王,仿照日本参谋部设立军资府,和陆军部分庭抗礼,铁良权重,摄政王不得不防。”
叶开最后的话并未可以着重,听到铁良这个名字的时候,载沣的眼皮几乎是下意识的跳了一下。
围绕着载沣摄政监国的问题,铁良一直旗帜鲜明的持反对态度,前些日子,两人的关系为此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几次激烈的争吵都是随时随地,毫不避讳,特别是得到了铁良和隆裕太后暗通款曲的消息,载沣几乎是暴跳如雷,若是再来一次垂帘听政,让自己的儿子像光绪皇帝那样傀儡一生,载沣恨不得把铁良远远的扔到库伦当驻藏大臣,不过最后,烈火燎原的心情还是一点点的熄灭了,铁良投身军旅十余年,根基深厚,在北洋军中也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是整个帝国内部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军事统帅,特别是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两人的观点还是趋于一致。
反复斟酌了半天,载沣又想起了叶开御前会议之后说的那句话,“‘谁能保证方才一个个言之凿凿的诸公大员不是下一个袁世凯?’”,现在无异于一桶高纯度汽油,再次点燃了他内心深处对于权力的危机感。
“这件事你先私底下谋划着吧,不过还不能直接叫军资府,”载沣低头想了想,“就先暂定为军谘处吧。”
“是”
叶开点头答应,想要戳破利益格局,组建一个全新的实权部门,谈何容易,他明白步子不能太快,但每一步都应该踩得踏实。
“良弼”
“臣在”
就在叶开思索的片刻时间,载沣目光扫了一下周围,遣退了身边的随身太监后,用一个仅有两个人听见的音量说道:“军权的事先放一放,今天本王还有更重要的事和你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