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说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五章 投降
第五章 投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25小说网 www.225txt.com,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很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待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儿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得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大凌河之战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儿不答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连夜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把莽古尔泰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尽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参考消息
四大贝勒
一、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受封和硕大贝勒,因功获封“古英巴图鲁”称号。对顺治帝福临及孝庄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袭罔替的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孙就占了三个;二、阿敏,舒尔哈奇与那其亚之子,努尔哈赤之侄,受封和硕二贝勒。因为作战勇猛,脾性刚硬,不怎么听话,皇太极后来把他给关了禁闭,十年后郁郁死去;三、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受封和硕三贝勒,因为死得早(崇祯五年),死后被夺爵;四、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硕四贝勒。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史称清太宗。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火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的思考,祖大寿作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何可纲反对。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词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参考消息
壮烈的何可纲
袁崇焕对何可纲的评价是这样的:“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军被围,祖大寿在清军劝降军将的面前将何可纲斩杀,弃尸街头,尸体随即被饥民分食干净。祖大寿更在奏疏上如是写道:“副总兵何可纲,因体恤部属民众城困粮贫,主动把自己送给他们吃(献身为食)。”此事后来由直隶巡按王道直查明并上奏朝廷,何可纲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后来又有多次异议,也有一说认为,何可纲是知道祖大寿的意思而不能说,主动找死一是为了尽忠义,二是为了祖大寿取信清军,以便再次逃回明廷范围。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际,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儿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儿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孙承宗的历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就这么不干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儿,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待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打过工,也见过世面。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他并不知道,所谓孔有德、耿仲明,属于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给钱就开工,不给钱就打老板,招这么俩员工,只好认倒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位矿工兄弟还是很听话的,也服管,估计换了老板,也想好好干两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被人围攻,朝廷四处调援兵,孙元化归孙承宗管,孙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听话,立马就出发,前去拯救祖大寿。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因为此时已经是十月份(阴历),天开始下雪,孔有德估计是走得急了点儿,不知是粮食没带够,还是当兵的想开小灶,反正是几个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猎,把人家里的鸡给吃了。
吃完了,被人发现了。
参考消息
西派学者孙元化
作为数学家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在几何方面的造诣亦是非凡,除去辅助编译《几何原本》外,他自己还动笔写了《太西算要》《几何体论》《几何用法》等数学专著。后来他还与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编写了名为《神机法要》的军事专著,详细阐述了明军火炮的制法和使用方式。孙元化虽然皈依了天主教(教名Ignacio),不过他对其教义,也有自己的看法,曾多次主持此类教义讨论会。孙元化与汤若望交好,问斩前,汤若望曾扮成送煤小厮进牢为其做告解。
吃了就吃了吧,并非什么大事,大不了赔几只。
可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比较彪悍,且没说赔鸡,把人抓住以后,先修理了一顿,打得很惨。
消息传上去,当即炸锅,孔有德怒了,这还了得,后金军老子都没怕过,怕老百姓?二话不说,索性抢你娘的。
问题是,抢完了怎么办,毕竟大明是法制社会,犯了法,是要杀头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矿的,也没什么政治目标,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抢一把还是要的。
他带领部队,开始沿路抢劫。
此时,得到消息的孙元化急得不行,连忙找来山东巡抚余大成商量对策,谈来谈去,谈出一个结果——招安。
想出这么个招,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于误会,只要把他拉回来,安慰安慰,没准儿再给几只鸡,就能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如果追究起来,黑锅就背定了,趁着现在事情还不大,瞒报情况拉人回来,还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动武,只能招安。
事实证明,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
孙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诉他,赶紧归队投降,否则就什么什么。
孔有德很害怕,当即表示愿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编。
孙元化很满意,坐在城里等着孔有德,几天后,孔有德顺利到达登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孙元化同志毕竟是知识分子,他并不知道,像孔有德这种兵油子,本没有道德观念,算是无赖,而能镇得住他的,也只有更无赖的无赖,比如毛文龙。
而孙专家最多也就是个技术员,对孔有德而言,不欺负是白不欺负。
还好守军反应快,立即出城迎敌。
但就战斗力而言,双方差距实在太大,登州城里的部队,平时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从皮岛来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仪仗。
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被孔有德军击溃,退回城内。
虽然失利,但大体还算不错,因为登州城有大炮,据城坚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孙元化同志疏忽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他忘记了一个人:耿仲明。
耿仲明还在城内,作为孔有德的铁杆、老乡、战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连夜打开了城门,放孔有德进城,登州沦陷了。
孙元化很有点儿骨气,听说叛军入城,就准备自杀,但手慢了点儿,导致自杀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会的,讲点儿江湖道义,没有杀孙元化,只是把他扣做人质,同时,他又致信山东巡抚余大成,要求和谈。
好在余大成还比较清醒,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上报朝廷,登州失陷。
崇祯大怒,搞这么大的事,现在才来汇报,干什么吃的!
他马上下令,免去孙元化、余大成的职务,委派谢涟为登莱巡抚,接替孙元化,平定叛乱。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但他对孙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这份儿上,都没动他一根指头,竟然给放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难得干了件好事,也能把孙专家害死。
因为这事从头到尾,孙专家的责任太大,所以孙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审讯完毕,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现在的孔有德很麻烦,他虽然占据了登州,但也就是个小城,且还在明朝腹地,上天没路,下地没门,渡海没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难得,孔有德同志很乐观,他非但没有走,还干起了大买卖,找来了当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陈友时,还拉上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并广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扩编军队。
参考消息
毛家诸人的隐秘关系
孔有德实际上是毛文龙的养孙,耿仲明之所以帮孔有德,是因为他也是毛文龙的养孙。他们反了之后,迅速拉拢了毛文龙的养子毛承禄。实际上毛文龙死后,毛承禄曾上书为其鸣冤。只是当时崇祯正用着袁崇焕,所以没有理会。毛承禄只好继续领兵守皮岛,但他也因此有了二心。孔有德叛变之后,毛承禄从了孔,并与其自组政府。毛承禄长期统领家丁亲军,家族声望很高。他被擒后,崇祯将其凌迟处死。
更搞笑的是,他们还组织政府,开始封官,封到一半,发现没有官印,还专门抓了几个刻印章的,帮他们刻印,很有点儿过日子的意思。
当然,他们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抢劫,原先只抢个把县,现在牛了,组团抢劫,分兵几路,从登州开始,沿着山东半岛去抢,搞得民不聊生。
崇祯决定解决问题。
但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儿,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开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的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迎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到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做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逼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残忍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弹,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开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参考消息
知府朱万年
莱州知府朱万年被擒后,叛军怕莱州守将出城救人,派了五百骑将朱万年层层围着来到城楼下。按照《明史》中所说,朱万年当时冲着城楼大喊:“我死是死定了!但是围着我的这五百人都是敌军精锐,赶快开炮打啊!”守将杨御蕃不忍,朱万年气得直跺脚,于是“贼怒杀之。城上人见万年已死,遂发炮,贼死过半。”后来叛剿双方在登莱的交战持续了一年半,双方各以火炮攻守,亲历者在笔记中形容此战曰:“百炮齐射,炮矢如雨”。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了。
但孔有德还是溜了,赶在援军到来之前。
这么闹下去,就没完了,崇祯随即下令,出狠招,调兵。
照目前情况看,要收拾这帮人,随便找人没有效果,要整,就必须恶整。
所以,他调来了两个猛人。
第一个,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浙江金华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坚毅,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个。
此时的山东半岛,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抚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么来怎么来,看样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时他的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且很有战斗经验,对付一般部队,绰绰有余。所以派来打他的,是特种部队。
崇祯五年(1632)七月,明军先锋抵达莱州近郊,与孔有德军相遇,大败之。
孔有德很不服气,决定亲自出马,在沙河附近布下阵势,迎战明军。
他迎战的,是明军先锋。明军先锋,是关宁铁骑。统领关宁铁骑的,是吴三桂。
第二人,吴三桂也。
虽然按年龄推算,此时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但已经很猛,只要开战就往前冲,连他爹都没法管,对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较合适的。
战斗的进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杀鸡焉用牛刀。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已经讲过了,这么多年来,能跟皇太极打几场的,也就这支部队。
参考消息
吴三桂与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下令撤三藩,意欲将其拥兵自重而尾大不掉的局面扭转过来。吴三桂听闻撤藩,立即起兵,先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后自立为帝,国号“周”。此次战火绵延半个中国,险些起事成功。但由于耿精忠、尚可喜接受了撤藩而丧失兵权,再加上自立为帝引起明朝遗民的反对,在多方面压力下,一度称霸一方的吴三桂于康熙二十年被清廷剿灭。
而孔有德的军队,虽然也在辽东转悠,但基本上算是游击队,逢年过节也就跟着毛文龙出来打黑枪,与关宁铁骑实在没法比。
反映在战斗力上,效果非常明显。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即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不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的。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扛子弹,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儿,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儿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登州、莱州之战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的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儿,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靠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蒙,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坠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儿,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第一个是坏结果:鉴于生意赔得太大,既没钱,也没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经过短时间的思想斗争,决定去当汉奸,投靠皇太极。
其实这两个人投降,倒也没什么,关键在于他们曾在孙元化手下混过,对火炮技术比较了解,且由于一贯打劫,却在海上被人给劫了,很是气愤,不顾知识产权,无私地把技术转让给了皇太极,从此火炮部队成了后金的固定组成部分,虽说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学得不地道,造出来的大炮准头也差点儿,但好歹是弄出来了。
参考消息
孔有德和女儿孔四贞
顺治九年,桂林破城之日,孔有德一家大小连同近侍仆人共一百二十余口死尽,孔有德被挫骨扬灰。孔有德当时十七岁的女儿孔四贞年幼时曾被吴三桂收为义女,教授骑术和功夫,破城之日单骑逃出,来到北京。顺治本打算封她为妃,后孔四贞成为孝庄皇后的义女,便封和硕格格(非后世盛传的和硕公主),在孝庄皇后身边以郡主的身份生活。吴三桂起兵后,其夫先是响应,后又表现得犹豫不决,吴三桂乃派人刺杀,而孔四贞所生一子同时被杀。她也被吴三桂“接”到桂林,软禁了八年。吴三桂被清廷剿灭后她回到北京,晚境凄凉,死后埋葬之地相传就是今天北京的公主坟。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辛苦折腾半年,弄回来的本钱,连同家属,都被明军赶进海里喂鱼,亏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给后金打工,向明朝复仇。
一年后,他们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除锦州、宁远外,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都是海岛,这些海岛有重兵驻守,时不时出来打个游击,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实力最强的守岛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说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东老乡,且全都是挖矿的,现在孔有德决定改行挖人,劝降尚可喜。
一边是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一边是老乡、老同事,尚可喜毫不为难地作出了抉择——当汉奸。
当英雄很累,当汉奸很轻松。
第二个是好结果,经过这件事,崇祯清楚地认识到,关内的军队,是很废的,关外的军队,是很强的,所以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找关外军队解决(比如打农民军)。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换句话说,崇祯上台以后,是很想干事的,但有的事,干了也白干,有的事,干了不如不干,朝廷就是这么个朝廷,大臣就是这帮大臣,没法干。
所以他很失落、很伤心,但更伤心的事,还在后头。
因为上面这些事,最多是不能干,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干。
崇祯四年(1631),辽东总兵祖大寿急报:被围。
他被围的地方,叫作大凌河。
一年前,孙承宗接替了袁崇焕的位置,成为蓟辽总督。
虽然老头已经七十多了,但实在很靠谱,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视辽东,转了一圈,回来给崇祯打了个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锦防线非常稳固,但锦州深入敌前,孤城难守,建议在锦州附近的大凌河筑城,扩大地盘,稳固锦州。
这个报告体现了孙承宗同志卓越的战略思想。七年前,他稳固山海关,恢复了宁远,稳固宁远,恢复了锦州,现在,他稳固锦州,是打算恢复广宁,照这么个搞法,估计是想稳固沈阳,恢复赫图阿拉,把皇太极赶进河里。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总兵祖大寿、副总兵何可纲。
在袁崇焕死前,曾向朝廷举荐过三个人,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
他在举荐三人时,曾说过:
“臣选此三人,愿与此三人共始终,若到期无果,愿杀此三人,然后自动请死。”
袁崇焕的意思是,我选了这几个人,工作任务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残杀,然后自杀。
这句话比较准,却也不太准。
因为袁崇焕还没死,赵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焕死的时候,祖大寿也没死,逃了。
现在,只剩下了祖大寿和何可纲,他们不会自杀,却将兑现这个诺言的最后一部分——自相残杀。
投降
带了一万多人,祖大寿跟何可纲去砌砖头了,砌到一半,皇太极来了。
皇太极之所以来,也是不能不来,因为当他发现明军在大凌河筑城时,就明白,孙老头又使坏了。
如果让明军在大凌河站住脚,锦州稳固,照孙承宗的风格,接下来必定是蚕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亩地,站住了,明天再来,还是十亩,玩死你。
所以,他亲率大军,前往大凌河,准备拆迁。
但祖大寿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让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来,准备当钉子户。
然而,当皇太极气喘吁吁地赶到大凌河城下时,却又不动手了。
他只是远远地扎营,然后在城下开始挖沟。
皇太极很卖力,在城下待了一个多月,也不开打,只是围城挖沟,挖沟围城,经过不懈努力,竟然沿着大凌河城挖了个圈,此外,他还很有诚意地找来木头,围城修了一圈栅栏。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鉴于此前他在宁远、锦州吃过大亏,看见城头的大炮就哆嗦,所以决定,不攻城,只围城,等围得差不多了,再攻。
对于这一举动,祖大寿嗤之以鼻,并不害怕,事实上,得知围城后,他还派人在城头喊话:
“我军粮草充足,足以支撑两年,你奈我何?”
皇太极听到了,并不生气,想了个很绝的回答,又派了个人去回话:
“那就困你三年!”
所谓粮食支撑两年,自然是吹牛的,几天倒还成,而且祖大寿当时手下的部队,有一万多人,虽然皇太极的兵力是两万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个月没问题。
更重要的是,他还有个指望——援军。
大凌河被围的消息传来后,孙承宗立刻开始组织援军,先派了几拨小部队,由吴襄带头,往大凌河奔,据说后来的著名人物吴三桂也在部队里。
可惜,这支部队刚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极早有准备,因为他的部队,攻城不在行,打野战没问题,反正这破楼拆定了,来几拨打几拨!
孙承宗也很硬,这城楼修定了,就是用人挤,也要挤进去!
崇祯四年(1631),最大规模的援军出发了。
这支援军由大将张春率领,共四万余人,奔袭大凌河,列阵迎敌。
大客户上门,皇太极自然亲自迎接,到阵前一看,傻眼了。
统帅张春是个不怎么出名,却有点儿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赶到大凌河,却摆出防守的阵势,收缩兵力,广建营寨,然后架起大炮,等皇太极来打。
因为就双方军事实力而言,跟皇太极玩骑兵对砍,基本等于自杀。摆好阵势,准备大炮,还能打几天。
这是个极为英明的抉择,可惜,还不够。
战斗开始,皇太极派出精锐骑兵,以左右对进战术,攻击张春军两翼。
但张春同志很有水平,阵势摆得很好,大炮打得很准,几轮下来,后金军队损失惨重。
大凌河之战
在战场上,英明是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实力。
进攻失败后,皇太极拿出了他的实力——大炮。
由于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惨,皇太极决定,开发新技术,造大炮。
经过刻苦偷学,后金军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门,虽说质量如何不能保证,至少能响。
所以当巨大的轰鸣声从后金军队中传出时,张春竟然产生错觉,认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还派人去查,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敌人已经马刀换炮了。
但张春认定,无论如何,都要顶住,他亲自上阵督战,希望稳住阵脚。
这个愿望落空了。
为保证此战必胜,张春来的时候,还带上了一员猛将——吴襄。按原先的想法,吴将军是本地人,跟皇太极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况。
应该说,这个说法是很对的,吴襄到底了解情况,一看仗打成这样,立马就跑了。
这种搞法极其恶心,并直接导致了张春的溃败。
明朝四万援军就此覆灭,而城内的祖大寿,基本可以绝望了。
但绝望的祖大寿不打算放弃,他决定突围。
突围的地点,选在南城,据他观察,南城敌人最为薄弱。
按祖大寿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来,也就是试试。但他万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解决了一个贝勒。
几天后,祖大寿发动突围,与后金军发生激战。
围困南城的,是皇太极的哥哥莽古尔泰,此人属于大脑很稀缺,四肢很发达类型,故被称为后金第一猛将(粗人代名词),但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寿。
战斗非常激烈,祖大寿不愧为名将,带着城里的兵(并非关宁军)往死里冲,重创城南军队。
莽古尔泰感觉不对,便向皇太极请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迟迟不到,莽古尔泰只能亲自督阵,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挡住了祖大寿的突围,损失极为惨重。
莽古尔泰在四大贝勒里,排行第三(皇太极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实在是气不过,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极,说自己损失过重,要求换防。
但皇太极压根儿不答理他,莽古尔泰气不过,就把刀抽了出来,要砍皇太极,幸好被人拦住,才没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尔泰同志回去后,居然了,且越想越怕,连夜跑到皇太极那里承认错误。
皇太极倒也干脆,把莽古尔泰直接绑了关进牢房,不久后莽古尔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这已经不是皇太极第一次耍诈了,他老人家虽然靠兄弟上台,却很信不过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贝勒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一个就够了。
为达到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时,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阵,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内乱”。
比如崇祯三年,他听说孙承宗出兵关内四城,明知敌人很猛,就派二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个稀里哗啦回来,趁机撤了兄弟的职。
这次也差不多,如此说来,他大概还差祖大寿个人情。
但祖大寿的情况并未改变,他依然出不去,援军依然没法来,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极想招降祖大寿,很想,所以他费尽心机,先是往城里射箭,夹带信件,可是祖大寿的习惯很不好,总不回。
打了个把月,回信了。
这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参考消息
四大贝勒
一、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受封和硕大贝勒,因功获封“古英巴图鲁”称号。对顺治帝福临及孝庄后忠心耿耿,清代世袭罔替的八个“铁帽子王”中,代善及其子孙就占了三个;二、阿敏,舒尔哈奇与那其亚之子,努尔哈赤之侄,受封和硕二贝勒。因为作战勇猛,脾性刚硬,不怎么听话,皇太极后来把他给关了禁闭,十年后郁郁死去;三、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受封和硕三贝勒,因为死得早(崇祯五年),死后被夺爵;四、皇太极,努尔哈赤八子,天命元年受封和硕四贝勒。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史称清太宗。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火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但祖大寿已经到极限了,这样下去,没被后金军打死,也被城里的兵给吃了。所以他开始跟皇太极联系。
联系的话题很简单,两个字——投降。
皇太极知道城里很困难、很缺粮食,但他并不知道,祖大寿很坚韧。
祖大寿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但时间越来越长,援军却越来越少,于是,经过审慎的思考,祖大寿作出了一个抉择,脱离苦海的抉择。
他与皇太极的使者进行了会谈,表示愿意投降。
崇祯四年(1631),祖大寿召集众将,宣布决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赞成,只有一个人——何可纲反对。
袁崇焕没有看错人,何可纲是一个靠得住的人,他严词拒绝了祖大寿的提议,即使饿死,绝不投降!
袁崇焕也没有说错,他的魔咒最终应验了。
参考消息
壮烈的何可纲
袁崇焕对何可纲的评价是这样的:“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大凌河明军被围,祖大寿在清军劝降军将的面前将何可纲斩杀,弃尸街头,尸体随即被饥民分食干净。祖大寿更在奏疏上如是写道:“副总兵何可纲,因体恤部属民众城困粮贫,主动把自己送给他们吃(献身为食)。”此事后来由直隶巡按王道直查明并上奏朝廷,何可纲之死才算真相大白。后来又有多次异议,也有一说认为,何可纲是知道祖大寿的意思而不能说,主动找死一是为了尽忠义,二是为了祖大寿取信清军,以便再次逃回明廷范围。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杀了你了。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脱,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他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际,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实从一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的面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儿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儿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孙承宗的历史地位
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历经三朝风云,关宁防线的构建者,袁崇焕、祖大寿的提拔者,忠诚的爱国者,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孙承宗,就这么不干了。
但这并不是他的终点,七年之后,他将在另一个舞台上,演出他人生最辉煌的一刻,以最壮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
大凌河失陷了,皇太极走了,孙承宗也走了,这就是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的结果。
但还有一个结果,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也没有料到的。
而这个结果的出现,和袁崇焕同志有莫大的关系。
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皮岛的局势很稳定,过了一年,就开始闹事。
闹事的根本原因,还是毛文龙,因为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至于他在岛上的时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汉人,还招满人。
毕竟不管汉人、满人,都认钱,而且满人作战勇猛,更好用,加上毛文龙会忽悠,越招越多,许多关外的人还专程坐船来参军,到最后竟然有上千人。
但毛文龙死后,继任的人能力差点儿,没法控制局面,就兵变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后是将领互砍,最后总兵黄龙专程带兵上岛,才算把事镇住。
但这件事一闹,许多人都不想在岛上待了,其中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里,还是个问题,这二位仁兄都是山东人,原先还是矿工,出来闯关东,现在闯不下去,一合计,还是回老家。
当然,回去挖矿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还是当兵合算,找来找去,听说登莱巡抚孙元化那里缺人,就去了。
孙元化,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的学友,特长是炸药学、弹道学,简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据说这人不但精通物理、化学,还懂葡萄牙语,当年还上过葡萄牙火炮培训班,属于放炮专家。
当时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学试验(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带人跑过来,十分之高兴,当即就把人给收编了。
其实孙先生虽说致力于科学研究,也曾打过仗,之前还曾当过宁远副使,给袁崇焕打过工,也见过世面。可惜,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
他并不知道,所谓孔有德、耿仲明,属于有奶便是娘型,是典型的兵油子,给钱就开工,不给钱就打老板,招这么俩员工,只好认倒霉。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这两位矿工兄弟还是很听话的,也服管,估计换了老板,也想好好干两天。
然而,意外发生了。
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被人围攻,朝廷四处调援兵,孙元化归孙承宗管,孙承宗找他要兵,他就把孔有德派去了。
孔有德很听话,立马就出发,前去拯救祖大寿。
走到半路,意外的意外发生了。
因为此时已经是十月份(阴历),天开始下雪,孔有德估计是走得急了点儿,不知是粮食没带够,还是当兵的想开小灶,反正是几个人私自到老百姓家打猎,把人家里的鸡给吃了。
吃完了,被人发现了。
参考消息
西派学者孙元化
作为数学家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在几何方面的造诣亦是非凡,除去辅助编译《几何原本》外,他自己还动笔写了《太西算要》《几何体论》《几何用法》等数学专著。后来他还与利玛窦、汤若望等人编写了名为《神机法要》的军事专著,详细阐述了明军火炮的制法和使用方式。孙元化虽然皈依了天主教(教名Ignacio),不过他对其教义,也有自己的看法,曾多次主持此类教义讨论会。孙元化与汤若望交好,问斩前,汤若望曾扮成送煤小厮进牢为其做告解。
吃了就吃了吧,并非什么大事,大不了赔几只。
可问题是,当地的老百姓比较彪悍,且没说赔鸡,把人抓住以后,先修理了一顿,打得很惨。
消息传上去,当即炸锅,孔有德怒了,这还了得,后金军老子都没怕过,怕老百姓?二话不说,索性抢你娘的。
问题是,抢完了怎么办,毕竟大明是法制社会,犯了法,是要杀头的,所以孔有德破罐子破摔,反了。
孔有德同志原本是挖矿的,也没什么政治目标,更不打算替天行道,但既然反了,替天抢一把还是要的。
他带领部队,开始沿路抢劫。
此时,得到消息的孙元化急得不行,连忙找来山东巡抚余大成商量对策,谈来谈去,谈出一个结果——招安。
想出这么个招,原因在于他们认定,孔有德的反叛是出于误会,只要把他拉回来,安慰安慰,没准儿再给几只鸡,就能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如果追究起来,黑锅就背定了,趁着现在事情还不大,瞒报情况拉人回来,还能保住官位,所以不能动武,只能招安。
事实证明,瞒报注定是要穿帮的。
孙元化派出使者,找到孔有德,告诉他,赶紧归队投降,否则就什么什么。
孔有德很害怕,当即表示愿意投降,前往登州接受整编。
孙元化很满意,坐在城里等着孔有德,几天后,孔有德顺利到达登州,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攻城。
孙元化同志毕竟是知识分子,他并不知道,像孔有德这种兵油子,本没有道德观念,算是无赖,而能镇得住他的,也只有更无赖的无赖,比如毛文龙。
而孙专家最多也就是个技术员,对孔有德而言,不欺负是白不欺负。
还好守军反应快,立即出城迎敌。
但就战斗力而言,双方差距实在太大,登州城里的部队,平时最多也就打打土匪,跟从皮岛来的孔有德相比,只能算仪仗。
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被孔有德军击溃,退回城内。
虽然失利,但大体还算不错,因为登州城有大炮,据城坚守,应该没有问题。
可惜孙元化同志疏忽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他忘记了一个人:耿仲明。
耿仲明还在城内,作为孔有德的铁杆、老乡、战友兼同事,如果不拉兄弟一把,是不地道的。
耿仲明很地道,所以他连夜打开了城门,放孔有德进城,登州沦陷了。
孙元化很有点儿骨气,听说叛军入城,就准备自杀,但手慢了点儿,导致自杀未遂,被俘。
孔有德到底是混社会的,讲点儿江湖道义,没有杀孙元化,只是把他扣做人质,同时,他又致信山东巡抚余大成,要求和谈。
好在余大成还比较清醒,知道事情闹大了,当即上报朝廷,登州失陷。
崇祯大怒,搞这么大的事,现在才来汇报,干什么吃的!
他马上下令,免去孙元化、余大成的职务,委派谢涟为登莱巡抚,接替孙元化,平定叛乱。
很快,孔有德也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明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但他对孙元化似乎很有感情,到这份儿上,都没动他一根指头,竟然给放了。
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难得干了件好事,也能把孙专家害死。
因为这事从头到尾,孙专家的责任太大,所以孙元化千里迢迢投奔朝廷后,就被朝廷逮了,送到京城,审讯完毕,竟然判了死刑,拉出去砍了。
现在的孔有德很麻烦,他虽然占据了登州,但也就是个小城,且还在明朝腹地,上天没路,下地没门,渡海没船,基本是歇菜了。
但非常难得,孔有德同志很乐观,他非但没有走,还干起了大买卖,找来了当年的同事李九成、耿仲明、陈友时,还拉上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并广泛招募各地犯罪分子,扩编军队。
参考消息
毛家诸人的隐秘关系
孔有德实际上是毛文龙的养孙,耿仲明之所以帮孔有德,是因为他也是毛文龙的养孙。他们反了之后,迅速拉拢了毛文龙的养子毛承禄。实际上毛文龙死后,毛承禄曾上书为其鸣冤。只是当时崇祯正用着袁崇焕,所以没有理会。毛承禄只好继续领兵守皮岛,但他也因此有了二心。孔有德叛变之后,毛承禄从了孔,并与其自组政府。毛承禄长期统领家丁亲军,家族声望很高。他被擒后,崇祯将其凌迟处死。
更搞笑的是,他们还组织政府,开始封官,封到一半,发现没有官印,还专门抓了几个刻印章的,帮他们刻印,很有点儿过日子的意思。
当然,他们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自己的主业——抢劫,原先只抢个把县,现在牛了,组团抢劫,分兵几路,从登州开始,沿着山东半岛去抢,搞得民不聊生。
崇祯决定解决问题。
但新任巡抚谢涟刚到任,就发现,在围剿孔有德之前,他必须先突围。
孔有德同志手下这帮兵,打后金军,只能算是凑合,但打关内这帮人,实在是绰绰有余,谢涟到达莱州之后,就被围了。
但孔有德攻城的水平明显是差点儿,双方陷入僵持,你进不来,我出不去。
朝廷倒真急眼了,听说新到的巡抚又被围住,立即增兵,两万多人,直奔莱州。
孔有德听说朝廷援兵到了,也不含糊,加班加点地攻城,现炒现卖,拉出了登州城里的大炮,猛轰城头,竟然轰死了新到任的山东巡抚(谢涟是登莱巡抚)。
谢涟虽说打仗没谱,还是比较硬的,死撑,等援兵来。
他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一个做梦也想不到的消息。
围城的孔有德派出了使者,交给他一封信,信中表示,希望谢大人开恩,愿意投降。
听明白了,不是要谢大人投降,而是要谢大人接受投降。
这是个比较搞笑的事,深陷重围还没投降,包围的人倒要投降了,鬼才信。
谢涟信了,因为形势摆在眼前,朝廷援兵即刻就到,孔有德是聪明人,投降是他仅存的选择。
他决定亲自出城,接受投降。
谢大人到底还是知识分子,他不知道,孔有德同志虽然是个聪明人,却是个聪明的坏人,从他反叛那天起,就没打算回头。
时候到了,孔有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亲自在城门迎接。谢巡抚很受感动,带着几个随从出城受降。
为示庄重,他还去找莱州总兵,让他一起出城。
总兵不去。
不但不去,还劝谢巡抚,最好别去。
跟谢涟不同,这位总兵,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比较了解兵油子的特点,认定有诈,坚持不去。
保住莱州,就此一举。
接下来的过程很有戏剧性,谢涟出城后,受到了孔有德的热情接待,手下纷纷上前,亲密地围住了谢巡抚,把他直接拉到了大营。
一进去,就变脸了。
孔有德的打算是,先把谢巡抚绑起来,当做人质,然后又把随同的一个知府拉到城下,逼他传话,让里面的人投降。
这位知府表示配合,到城下,让喊话,就真喊了:
“我死后,你们要好好守城(汝等固守)!”
按常规,此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贼兵极其愤怒,残忍地杀害了知府大人。
但事情并非如此,因为知府大人固然有种,但更有种的,是那位不肯出城的总兵。
他听说巡抚被人劫了,知府在下面喊话,二话不说,就让人装炮弹,看准敌人密集地区,开炮。
敌人的密集地,也就是知府大人所在地,几炮打下去,叛军死伤惨重,知府大人也在其中,壮烈捐躯。
参考消息
知府朱万年
莱州知府朱万年被擒后,叛军怕莱州守将出城救人,派了五百骑将朱万年层层围着来到城楼下。按照《明史》中所说,朱万年当时冲着城楼大喊:“我死是死定了!但是围着我的这五百人都是敌军精锐,赶快开炮打啊!”守将杨御蕃不忍,朱万年气得直跺脚,于是“贼怒杀之。城上人见万年已死,遂发炮,贼死过半。”后来叛剿双方在登莱的交战持续了一年半,双方各以火炮攻守,亲历者在笔记中形容此战曰:“百炮齐射,炮矢如雨”。
虽然巡抚够傻,好在知府够硬,总兵够狠,莱州终究守住了。
但孔有德还是溜了,赶在援军到来之前。
这么闹下去,就没完了,崇祯随即下令,出狠招,调兵。
照目前情况看,要收拾这帮人,随便找人没有效果,要整,就必须恶整。
所以,他调来了两个猛人。
第一个,新任山东巡抚朱大典,浙江金华人,文官出身,但此人性格坚毅,饱读兵书,很有军事才能。
但更猛的,是第二个。
此时的山东半岛,基本算孔有德主管,巡抚的工作,他基本都干,想怎么来怎么来,看样子是打算定居了。
而且此时他的手下,已经有四五万人,且很有战斗经验,对付一般部队,绰绰有余。所以派来打他的,是特种部队。
崇祯五年(1632)七月,明军先锋抵达莱州近郊,与孔有德军相遇,大败之。
孔有德很不服气,决定亲自出马,在沙河附近布下阵势,迎战明军。
他迎战的,是明军先锋。明军先锋,是关宁铁骑。统领关宁铁骑的,是吴三桂。
第二人,吴三桂也。
虽然按年龄推算,此时的吴三桂,还不到二十,但已经很猛,只要开战就往前冲,连他爹都没法管,对付孔有德之流,是比较合适的。
战斗的进程可以用一个词形容——杀鸡焉用牛刀。
关宁铁骑的战斗力,已经讲过了,这么多年来,能跟皇太极打几场的,也就这支部队。
参考消息
吴三桂与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下令撤三藩,意欲将其拥兵自重而尾大不掉的局面扭转过来。吴三桂听闻撤藩,立即起兵,先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后自立为帝,国号“周”。此次战火绵延半个中国,险些起事成功。但由于耿精忠、尚可喜接受了撤藩而丧失兵权,再加上自立为帝引起明朝遗民的反对,在多方面压力下,一度称霸一方的吴三桂于康熙二十年被清廷剿灭。
而孔有德的军队,虽然也在辽东转悠,但基本上算是游击队,逢年过节也就跟着毛文龙出来打黑枪,与关宁铁骑实在没法比。
反映在战斗力上,效果非常明显。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即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不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的。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扛子弹,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儿,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儿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登州、莱州之战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的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儿,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靠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蒙,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坠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儿,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第一个是坏结果:鉴于生意赔得太大,既没钱,也没人了,回本都回不了,孔有德、耿仲明经过短时间的思想斗争,决定去当汉奸,投靠皇太极。
其实这两个人投降,倒也没什么,关键在于他们曾在孙元化手下混过,对火炮技术比较了解,且由于一贯打劫,却在海上被人给劫了,很是气愤,不顾知识产权,无私地把技术转让给了皇太极,从此火炮部队成了后金的固定组成部分,虽说孔有德、耿仲明文化不高,学得不地道,造出来的大炮准头也差点儿,但好歹是弄出来了。
参考消息
孔有德和女儿孔四贞
顺治九年,桂林破城之日,孔有德一家大小连同近侍仆人共一百二十余口死尽,孔有德被挫骨扬灰。孔有德当时十七岁的女儿孔四贞年幼时曾被吴三桂收为义女,教授骑术和功夫,破城之日单骑逃出,来到北京。顺治本打算封她为妃,后孔四贞成为孝庄皇后的义女,便封和硕格格(非后世盛传的和硕公主),在孝庄皇后身边以郡主的身份生活。吴三桂起兵后,其夫先是响应,后又表现得犹豫不决,吴三桂乃派人刺杀,而孔四贞所生一子同时被杀。她也被吴三桂“接”到桂林,软禁了八年。吴三桂被清廷剿灭后她回到北京,晚境凄凉,死后埋葬之地相传就是今天北京的公主坟。
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辛苦折腾半年,弄回来的本钱,连同家属,都被明军赶进海里喂鱼,亏了老本,所以全心全意给后金打工,向明朝复仇。
一年后,他们找到了复仇的机会。
除锦州、宁远外,明朝在关外的重要据点,大都是海岛,这些海岛有重兵驻守,时不时出来打个游击,是后金的心腹大患,其中实力最强的守岛人,叫做尚可喜。
之前我说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是山东老乡,且全都是挖矿的,现在孔有德决定改行挖人,劝降尚可喜。
一边是国家利益、民族大义,一边是老乡、老同事,尚可喜毫不为难地作出了抉择——当汉奸。
当英雄很累,当汉奸很轻松。
第二个是好结果,经过这件事,崇祯清楚地认识到,关内的军队,是很废的,关外的军队,是很强的,所以有什么麻烦事,可以找关外军队解决(比如打农民军)。